St Martin-in-the-Fields(圣马田)

Logsdail_William_St._Martins_in_the_Fields.jpg

创作年份:1888年

作者:William Loqsdail(1859~1944年)

国籍:英国

代表唱片:埃尔加第一交响乐、弦乐夜曲(EMI CDC747204 2)

演出者:Sir Adrian Boult(指挥)

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William Loqsdail生于英国林肯郡,并在林肯大学修读艺术,他十分擅长于肖像、风景和街景等类型的作品。St Martin-in-the-Fields是他在1888年所创作的,这幅作品所描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Trafalger Square(特拉法加广场)卖花的写实情景,也是伦敦街景中最为有名的一幅画。当时,英国正处于严寒的冬天(由画面左面中穿红色大袍的女士可以看出),这位小女孩穿着用稻草制成的衣服在寒风中卖花,显然她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而在附近对她视若无睹的行人与她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她的悲惨身世。

  这幅作品被EMI唱片公司发行的《埃尔加第一交响乐、弦乐夜曲》LP、CD唱片选作封面,这张唱片是笔者最喜欢的唱片之一。笔者为了得到这张唱片而特意托朋友从美国寄回。笔者喜欢它的原因除了这幅作品,更喜欢的是指挥家Adrian Boult爵士的演绎以及唱片本身的制作。对于指挥,Adrian Boult爵士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它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英国古典音乐的推广。同时,埃尔加的作品也是Adrian Boult爵士的专长,这张唱片在他的演绎下,处处充满高贵的皇家气质与精确稳健的速度感,而且丝丝入扣,感情充沛,所以作品本身可听性极高。而唱片的制作上更由当年被誉为“EMI最佳搭档”的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负责,是一张非常难得的好唱片。

 

Sir James Whitehead`s Procession(James Whitehead爵士的游行)

sir-james-whiteheads-procession.jpg

创作年份:1888年

作者:William Loqsdail(1859~1944年)

国籍:英国

代表唱片:埃尔加第二交响乐、威风凛凛进行曲(EMI CDC747205 2)

演出者:Sir Adrian Boult(指挥)

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ͼƬ21.jpg

  这幅作品同样是William Loqsdail在1888年所创作,同样是一幅以英国街景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起之前的《Martin-in-the-Fields》街景中那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卖花女孩,这幅《Sir James Whitehead`s  Procession》中的主角James Whitehead爵士却是一个处于上流社会的显赫人物。James Whitehead爵士是一名著名的商人和自由党候选人,图中所画的是他在1888年当选伦敦市市长的情景。从他那豪华的车队到两边维持治安的骑警以及满街的围观群众,足以证明James Whitehead爵士的家境是多么的富裕、地位是多么的显赫。

  此作品同样被EMI公司发行的《埃尔加第二交响乐》(EMI CDC747205 2)CD、LP唱片作为封面。说到埃尔加的交响乐,埃尔加一生中创作了3部交响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第一、二号交响乐,它们都誉为埃尔加交响乐作品创作的巅峰之作。《第二交响乐》在1911年演出,常被人看作是爱德华时代的图画。埃尔加为了创作这作品酝酿了好久一段时间,直到自己完全掌握交响乐的传统技法才开始着手创作。《第二交响乐》富有贵族气质,充满激情,而且又有优美的音乐旋律,充分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体现出埃尔加典型的创作风格。此唱片同样由Adrian Boult爵士担任指挥,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负责制作,同样值得收藏。

 

The Kiss(吻)

Francesco_Hayez_The Kiss.jpg

创作年份:1859年

作者:Francesco Hayez(1791~1882年)

国籍:意大利

代表唱片:Verdi & Variations(Chandos CHAN 9662)

演出者:Phillipe Magnan(单簧管)、Alexander Trostiansky(小提琴)、Yuli Turovsky(指挥)

乐团:I Musici de Montral(蒙特利尔音乐家室内乐团)

ͼƬ31.jpg

  这幅由Francesco Hayez(弗朗西斯科·海耶兹)所创作的《The Kiss》作品是意大利浪漫主义的标志性作品,画面表面所描述的是一对男女在相互激情拥吻的情景。而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试图要表达出文艺复兴的精神。画中男士所穿衣服的颜色代表为从奥匈帝国中独立的意大利而出力的意大利爱国主义斗士。而那个穿着浅蓝色裙的女士代表着在1859年法国与萨丁尼亚共和国结盟,并在法国的支持下成立的意大利王国。这个年份正好就是《The Kiss》的创作年份。因此,它是一幅相当有代表性的作品。

  但凡以爱情作为题材而创作的音乐和电影大多数都喜欢采用拥吻或拥抱等为主题的油画或电影剧照作为宣传画。其中,由英国Chandos公司发行的《Verdi & Variations》(Chandos CHAN 9662)CD专辑就是其中之一。这张专辑里面的音乐主要采用威尔第的歌剧选段来改编而成。其中,有好几段音乐均选自歌剧《茶花女》。作为这部以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Chandos公司采用这幅油画作为唱片的封面也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而对于唱片本身来说,这张唱片的录音水准很高,弦乐的音色特别甜美温润,而且音乐本身也被演绎得相当优美,相当动听。因此,在音响发烧友中这是一张很好的试机碟,也是人手一张的发烧碟。

 

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

20111203122710!Francesco_Hayez_053.jpg

创作年份:1870年

作者:Ford Madox Brown(1821~1893年)

国籍:英国

代表唱片:罗密欧与朱丽叶(DECCA、4529702)

演出者:Lorin Maazel(罗琳·马哲尔、指挥)

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

ͼƬ71.jpg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部爱情悲剧。故事主角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二人秘密结婚后,朱丽叶的父亲强迫她嫁给有皇族血统的Paris,罗密欧因意外杀了朱丽叶的表哥而遭到流放。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计划醒来后就和罗密欧私奔。但因为负责告诉罗密欧朱丽叶假死消息的人未能及时传信,令罗密欧因不愿独生而自杀。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于是跟随自尽。对于油画作品方面,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的作品并不罕见。而这幅由英国画家在1870年所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之一。

  在音乐作品方面,柴可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创作音乐作品。而我们今天所介绍的代表唱片中所录制的版本是普罗科菲耶夫在1935年所完成的芭蕾舞剧。这部作品标志着作曲家在创作生涯中的转折点。普罗科菲耶夫以真正的诗意歌颂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并用具有舞台戏剧性的音乐来刻画出幽默的茂库西奥、善良的劳伦神父、诙谐的奶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为了戏剧的发展需要,作曲家还巧妙地加入一些插曲作点缀。让他这部作品取得空前成功。

 

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Arles, at Night(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cafe-terrace-place-du-forum-arles-night-6_2822.jpg

创作年份:1888年

作者: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梵高、1853年~1890年)

国籍:荷兰

代表唱片:Chopin:Nocturnes(肖邦夜曲、Sony SB2K 53249)

演出者:傅聪(钢琴)

 ͼƬ41.jpg

  星空油画是梵高的艺术成就巅峰,而星夜也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这幅《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是梵高于1888年在阿尔完成,现藏于奥特罗克罗勒-穆勒博物馆,是目前被复制得最多,印刷得最多的油画之一。画面中,露天咖啡座是由桔色、黄色表现的,蓝色的夜空深邃无际,繁星点点,显出夜的静谧与安详。蓝色的冷调子与咖啡座的桔、黄暖色形成对比,使夜晚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厅在冷落中显出一片温馨,并与蓝色星空相映而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虽然画家仍然用的是粗犷的短笔触,但却显得安静有序,充满诗意。它反映了病态中的画家对宁静、安详的追求与渴望。

  在音乐作品方面,能给人宁静安详且充满诗意的感觉,肖邦的夜曲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肖邦的夜曲却有着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并非真正地描绘夜晚的景象,这一点似乎与油画作品的追求有点相反。不过,钢琴诗人那种充满诗情画意及浪漫的气质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又与油画所追求的意境相当对味。对于肖邦夜曲的演绎,Sony这个傅聪的演绎同样是乐迷追捧的版本之一。他的演奏总会体现出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特别有着中国诗词及绘画一般的空灵境界。

 

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

Tsunami_by_hokusai_19th_century.jpg

创作年份:1831年

作者:葛饰北斋(1760~1849年)

国籍:日本

代表唱片:德彪西《大海》交响诗、《牧神的午后》(Telarc CD80071)

演出者:Leonard Slatkin(雷安纳度·史拉特金、指挥)

乐团:圣路易斯交响乐团

ͼƬ61.jpg

  “富岳三十六景”不仅是北斋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众多描绘富士山作品中之翘楚,享有浮世绘版画最高杰作的美誉。此画被梵高喻为“鹫爪”的惊涛骇浪激起飞沫,即将吞噬小舟。北斋把视点降低,彷佛自己在小舟中随波翻腾,仰望浪头及富士山,身历其境地捕捉住整个场面,将大自然排山倒海的逼人气势,抒发得淋漓尽致,其绝妙之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然而这幅珍品,并非一朝一夕写成,北斋于享和至文化年间(1800年左右)所发表的西洋风格版画中,有过类似的作品,换言之,前后共历经了三十年漫长岁月,才将这意象逼真的画面完成。

  大海永远是那么变幻无常,那么美丽!描写大海除了通过图画,透过音乐同样能够表达。德彪西的标题性作品《大海》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完成于1905年。《大海》由3部交响曲所组成,主要描绘了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感觉。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微的,富有视觉性的。从黎明到中午的时间变迁,大海从平静安详转到波澜壮阔景象,同时,在天空、云彩、阳光及海风这些相关的元素的描绘和衬托下使得这部作品变得极端的精确和完美。对于唱片,Telarc公司这张由雷安纳度·史拉特金率领圣路易斯交响乐团演绎的《大海》虽然在演绎上不如马蒂隆的版本,但Telarc公司的高水准制作还是值得肯定的。

 

Reply of the Zaporozhian Cossacks to Sultan Mehmed IV of the Ottoman  Empire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

W020100322531383036300.jpg

创作年份:1880~1891年

作者:Ilya Yafimovich Repin(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国籍:俄国

代表唱片:雷姆斯基·高沙可夫组曲作品集(Chandos CHAN 8327)

演出者:Neeme Jarvi(尼姆·贾维、指挥)

乐团:苏格兰国际管弦乐团

ͼƬ51.jpg 

    列宾的作品是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这幅《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是代表作之一。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但他们因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

    使用这幅作品作为封面的唱片是Chandos公司推出的《雷姆斯基·高沙可夫组曲作品集》,收录了《雪娘》、《萨坦王的故事》、《姆拉达》等6部音乐作品。雷姆斯基·高沙可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当年他与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和居伊并称为“强力集团”。在音乐创作方面,雷姆斯基·高沙可夫并未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天赋也不如其民族乐派中的同伴,但在清晰而富于色彩的配器技巧方面却超过了他们,而且今天对我们来说,他的音乐似乎成为沙皇俄国时代煊赫与壮观的集中体现。其歌剧之光彩近来已再次被人们所肯定。

       

Napoleon Crossing the Sainet Bernard(拿破仑横越圣伯纳德)

ͼƬ1.jpg

创作年份:1801年

作者:Jacques-Louis David(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年)

国籍:法国

代表唱片:贝多芬第三交响乐“英雄”

演出者:Myn Morris(指挥)

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ͼƬ81.jpg

    Jacques-Louis David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跟随布歇(一位将法国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学画,后来被送到法国皇家美术院维恩画室学画。这幅《拿破仑横越圣伯纳德》是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雅各宾党专政后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所创作的一部作品。同时,还有《拿破仑加冕》等一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纯粹是为了突出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和形象,从而树立拿破仑在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交响乐在1804年间完成,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的转折点。在这作品,他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他的英雄性构思。据说,《第三交响曲》在创作的初期,带领军队进行战斗的是他理想中的民族领袖、体现革命公民道德准则的英雄和杰出的革命家拿破仑。在完成创作时,他在总谱扉页上写有“题献给拿破仑”的字样。但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并恢复许多原已由革命废除掉的封建贵族特权、同教会缔结协定和为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进行一系列的掠夺战争时,他就把原来题献的字迹涂掉。后来改成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