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测评耳机的关系,我迷上了静电耳机,同时又迷上了外形小巧的桌面型DAC/耳放一体机,我已经先后试过了TEAC NT-503、Questly Audio CMA-800,还有谷津Q-m和Q-v两款新型号,它们都是素质相当不错的产品。而且由于体积小的关系,我可以将它摆放在小睡房的电脑桌上面使用,然后配上一个耳机就能自娱自乐,又不会妨碍家人看电视。这些产品我都逐一评论过,当中我对谷津Q-m和Q-v两款机型的兴趣最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观设计独特,而且在技术应用和一些细节处理上面都能反映出设计师对音响的执着。


\


差点就让我误会了 

刚刚收到Q-m和Q-v的时候,我还没注意到电源开关的位置,直接接上电源线和USB线,Macbook上能认出两台机,但就是没有看到开始工作的迹象,显示屏完全没有显示信息,就此我瞬间糊涂了!天啊,是不是机器有问题?后来我才发现原来电源开关设置在机身底部,开机需要将器材抬起来才能扳动开关。另外,顶部的“S”触摸键也有两种功能,短按就是选择输入端,长按就是“工作”与“待机”状态切换。所以,平时不需要使用器材的情况下保持“待机”即可,而不需要完全关机,让其保持通电状态长煲,声音才会相对稳定。在设计上,Q-m和Q-v其实都是同一平台下的产物,只是功能上有所区别,Q-m为DAC/耳机放大器,Q-v为DAC/数字音量控制器/耳机放大一体机,它的两个S/PDIF输出端是可控数字音量输出的,专门对应同厂的Q-23和Q-18后级。如果仅仅是玩耳机的话,Q-m足矣!


\

左为Q-m,右为Q-v,机身尺寸完全一致,输入输出接口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Q-v增加了一组S/PDIF接口,

用于对应Q-23和Q-18后级,且S/PDIF接口具有可控制音量输出的能力


数字音量控制

Q-m和Q-v最标榜的是D.D.S技术,全称就是Direct DigitalSystem。关于这个技术,谷津那边发给了我一大份技术文档介绍,内容非常完整,我只提取一部分主要内容,若有兴趣了解全部内容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谷津DDS”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技术文章。说到主要内容,那就是数字音量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控制数字信号的量化精度(bit)来改变DAC芯片的输出电平,从而达到控制音量的目的。然而音量越衰减,意味着量化精度会更低,也意味着动态范围和信息量都会减少,音质会越差。所以,很多放大器上面都通过音量电位器来控制音量。不过,凡事没有完美,音量电位器则存在使用寿命和左右声道不平衡的弊端。 

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字音量控制器的弊端,Q-m和Q-v采取的办法就是将数字信号做上行转换,再进行音量控制处理。其实,这种方式并不新颖,早在CD盛行年代,Wadia就有一些DAC就将16bit转换为24bit后再做音量控制,而Q-m和Q-v就转成32bit/384kHz规格。32bit的规格从理论上能达到最高192dB(32bit×6)的动态范围,然而我们目前的数码音乐只有24bit和16bit两种规格。倘若数码音量控制器将32bit降到24bit,降低了8bit,相当于音量衰减了48dB,音量不会大到不可接受的情况,但又能保证24bit的数字规格。

 

只转换,不放大 

为什么要采用数字音量控制?这就关系到谷津“只转换,不放大”的设计理念。在传统的放大线路里面,信号都是先经过电位器衰减后再放大,而且往往都是多级放大,放大倍数高。这样的情况下,放大器不仅在放大音频信号,放大器自身的噪音也会被放大,而且失真也会较大。所谓的“只转换,不放大”主要有两方面。第一,DAC的输出电平由输入的数字处理部分决定,第二,模拟输出部分仅仅是个I/V转换电路,DAC与模拟输出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的信号衰减,且线路架构简单、直接,全程没有任何放大处理。因此可以做到很高的转换速率,还有很低的失真和很高的信噪比。


\

Q-m和Q-vDDS的线路主要就是通过数字方式控制音量,省去传统的电位器,

其次就是输出端仅仅用一个I/V转换后再输出,所以整个线路的特点就是“只转换,不放大”


在输出方面,Q-m和Q-v的耳机输出采用最高24Vp-p电压、0.5A电流输出,它通过ESS9018 DAC芯片,每4个通道并联以增强电流输出,然后再通过I/V转换所获得。对于耳放来说,它们属于高电压、低电流的信号传输方式,驱动力十

分强大,我手边的HE-560、HE-1000、Focal Elear、铁三角ATH-2000Z、森海塞尔HD800等等,随便一款耳机接上去都能轻轻松松地推出强大的音量。但在耳机搭配上都需要搭配高阻抗的耳机才能实现更好的控制力。哪些耳机的阻抗高?森海塞尔HD800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这次试听就选它!


\

顶部的九宫格线条和型号字体的颜色不同。Q-v的音量控制位于顶部的两个轻触按键,Q-m则需要通过背部的旋钮来调整音量


温暖,有活力

我这次试听还是以Q-m为主,连接方式必须使用平衡双推方式连接。记住!必须使用平衡,究竟好处在哪?我会在下文告诉大家。但对于Q-m本身的声音,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暖,好像胆机一样的暖,而且这种暖不是假象般的暖,并不是通过压制高频延伸、增加低频能量而营造出来的暖,Q-m的暖是温暖中有活力、信息量丰富,而且反应速度很快,最终就造就了它这种温暖而有活力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特质对于喜欢古典音乐的我来说真的很不错,不仅耐听,还能听到有活生感、有音乐感的声音。 

Emil Gilels演绎Francis Poulenc的《乡间协奏曲》,这个录音估计比较冷门,但这个录音真的很有意思,不但好听,有柔慢乐章,而且有大起大落的片段,如果音响系统的活生感不够、反应速度不够快,听起来会是闷闷的或者没有激情的声音。然而,Q-m驱动HD800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柔慢乐章悠然自得,大起大落的片段也有快速的起伏,声音是能放得开的。同样地,鲁宾斯坦演绎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夜曲》都是极度考验系统重播能力的专辑,Q-m这种快速、温暖、开放性好的特性才能听到凝聚和丰满的钢琴声音,否则只会像一盆散沙而没有结像可言。所以,手上拥有这两个专辑的朋友可以在自己的系统里面听听,是否能听到凝聚和丰满的钢琴声音,如果听不到这样的声音,可以考虑买一台Q-m。


必须使用平衡接口

Q-m和Q-v的耳机输出端都有单端和平衡输出可选,但为什么我强调必须使用平衡输出?其实对于耳机烧友来说,那都是心里早有答案的。平衡输出无论在控制力、背景的宁静度、音场的规模还是工整度方面都是单端输出无法相提并论的,可以听到更多的弱音细节,而且音场的规模也仿佛大了一圈,大动态、大规模时的层次感也有进一步的提高。虽然不是每一款耳机都提供平衡接口,但如果你真的是Q-m或者Q-v的用家,那么你肯定是对声音有很高要求的玩家,所以如果耳机本身没有平衡接口,那就自己DIY一条平衡线,那个音质的改善一定会让你惊喜的。

 

总结

从Q-m/Q-v两款机型的设计,可以看到设计师在设计上对追求完美重播的执着,总希望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获得优秀的性能指标,对此我表示十分欣赏。不过,在使用过程当中,Q-m/Q-v的发热量还是有点大,对于密闭式机箱来说,我认为需要在散热上多做功夫,这样能让用家从心理上更安心一些。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