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KEF Blade系列的第一代产品,我应该是国内最早给它写评论文章的人。如今第二代的Blade Two推出之后,同样由我负责执笔,这貌似冥冥中的安排。在我对KEF的认识里面,KEF的旗舰产品自从Muon开始,外形设计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外形,到了Blade系列的推出,KEF再一次进行了变革,外形不仅流线化,还向着修长化的方向走,再也不是肥胖笨重的大叔,而且是身材苗条的年轻美女。

话说回来,对于Blade Two这款音箱,KEF官方是基于Blade的设计,以迎合空间较小的家庭环境。Blade Two在外形上与Blade基本一致,尺寸比Blade小一点,更容易摆设,当然价格也稍稍便宜一点。既然这样,那是不是说Blade Two是一件妥协性产品?按照KEF对Blade Two的回应,称KEF不会贸然推出新品,只有在保证声音表现足够好的情况下才会推出,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虽然这个回应很官方化,但是KEF即使在有了Blade的前提下也要花费3年时间才推出Blade Two,可见更新速度并不高。事实上,KEF是希望慢工出细货。


\

左为Blade,右为Blade Two

 

重播性能向Blade看齐

由于Blade Two的体积缩小,其喇叭单元的配置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最大的区别在于,侧面的四个低音单元从9英寸变成6.5英寸,而同轴单元部分则没有任何变化。但从性能参数来看,其实两者的差别并不大,当然低音单元尺寸小一点的Blade Two它的低频下潜会受到那么一定的限制,只能到34Hz,而Blade可以到达28Hz。不过,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如果站在Blade Two的角度看Blade的话,Blade Two的各方面性能都在向Blade看齐。因此,我认为KEF的本意,就是Blade和Blade Two在本质上没有级别高低之分,只有适用空间大小的区别。Blade Two的价钱便宜点的原因是因为体积小有所缩小,用的材料也相对少一点而已。

既然性能上相差不远,那么在实际应用上有什么不同呢?答案是房间大小还有与侧墙的之间的距离。由于Blade和Blade Two的低音单元都安装在左右两侧,倘若音箱与侧墙的距离以及两只音箱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近的话就用Blade Two,相反,空间较大、音箱与侧墙距离更远的话,就用Blade更合适,更容易得到饱满的低频。


\

现场试听当天采用音乐传真Nu-Vista合并机和CD机来搭配

 

理想的点音源发声

说到点音源,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同轴共点设计,那就一定会想到KEF Uni-Q同轴单元,而Blade Two也是采用与Blade Two一样的同轴单元。当然,使用Uni-Q同轴单元仅仅是实现点音源的其中一种方式,仅仅是高音和中音实现同轴发声。而Blade和Blade Two的整体设计就是追求点音源发声,除了Uni-Q外,还把4个低音单元考虑进去,实现全频同轴共点发声。KEF的做法就是让4只低音单元尽量靠近,以及环绕在Uni-Q同轴单元周围,再加上单元之间衔接平滑的情况下,就能达到点音源发声的效果,声音听起来会非常融合,就好像一整个大型单元在发声。其实,这种设计在很多大型的专业监听音箱上面都会用到。大家不妨看看PMC QB1-A、Dynaudio Acoustics M4 Plus、Rey Audio WARP系列、ADAM S6X等等这些音箱的设计,它们与Blade和Blade的理念是一致的。但不同之处,就是Blade和Blade Two为了缩小前障板的宽度而将4个低音单元安排到左右两侧。其次,最重要的是两边的低音会将箱体的振动给抵消掉,箱体共振就会大大地减少。


\

Uni-Q同轴单元部分与Blade所使用的是一样的


\


Blade系列特有的SAS(Single Apparent Source)全频段点音源发声状态,其前提条件是低音单元必须与Uni-Q越靠近越好。由于Blade Two的体积缩小了,Uni-Q与低音单体的尺寸差距有所缩小,对频段的衔接也有帮助。

 

与Blade同出一辙的中性风格

以前听Blade的时候,我就认为它的声音很干净,音色十分清淡,属于很中性的类型,而以Blade为基础的Blade Two,它们基本上都是一路子的声音风格,带点清亮音色的中高频,清澈又没有杂质的中频,还有快速有力又有厚实感的低频。在我的角度而言,这是一种迎合现代口味和要求的好声音。究竟应该怎么理解?从听感来说,以Blade Two的声音风格,它能给你一个很强烈的第一印象,尤其是你喜欢听现代数码技术制作的音乐时,这类型的唱片往往在制作时都很注重Hi-Fi效果,很强调音色、动态和低频效果。那么你会从Blade Two中听到很丰富、很清晰的细节,轮廓、线条和质感都十分鲜明的乐器,还有饱满有劲的低频,呈现出一种很完美的状态,你会听得很爽。但如果你喜欢听一些比较老旧的模拟录音,或许你不一定会喜欢上Blade Two,那是因为你会觉得它的声音太直接,太没有“味道”了,只会把这些老旧录音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瑕疵都表现出来,感觉还不如自己家里那套几千块钱的套装音响听得舒服呢!那是没办法,因为Blade Two就是那么直接,不懂得隐瞒你什么,也不懂得怎么欺骗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

Blade Two的分频器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同轴单元部分,另一个是低音部分

 

慢慢地发现Blade Two更多的特性

唱片一张接一张地播放,先后听过爵士、人声、古典和流行音乐,让我越来越发现到Blade Two更多的声音特性,尤其是它的中低频部分真的很厚实、饱满,有深沉感和冲击力,同时也有清晰的低频延伸。但从风格上来看,Blade Two的风格会含蓄一些、保守一些,不像JBL Project Everest DD67000这种美国音箱那般开放和野性而有有挤压感。此外,Blade Two的声音延伸度高、很自然,而且本身的音色鲜明又有悠扬的特质,在重播大规模弦乐演奏的时候,那个弦乐的声音更是充满线条感,加上清晰的层次,整个乐队可以很清晰地重现眼前。

不仅仅是弦乐,我听《麦田之歌》这样的唱片时,也同样感受到Blade Two的好处。这张唱片是我最喜欢的之一,它需要一个声音很开放、全频解析力很高的器材去还原,才会有好的效果,不然的话,很难有宽广的音场、清晰的管风琴低频以及鲜活的吉他和长笛的声音质感。然而,Blade Two本身鲜活明快的风格,使得吉他和长笛的声音质感变得更加突出,音乐的舞台感能退到音箱后方而不会往前压,那么音场的宽度和深度自然会拉开,更重要的是管风琴的低频能量和层次都把握得很不错,可以听到清晰的管风琴低频延伸。

至于说清晰地重现在眼前的效果,我想莫过于《当铺爵士》这个录音,由于在录音的时候乐器与麦克风的距离很近,乐器的细节和质感都被收录得很清晰,乐器的形体会变得很庞大。用Blade Two重播的时候,你会觉得乐器一件一件非常清晰地摆在你面前,你甚至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在演奏乐器时的情景,与自己的距离非常近,有一种将你包围的效果。

 

一旦爆起来,也有十足的干劲

刚才我说Blade Two的低频风格相对含蓄一点、保守一点,那是不是认定Blade Two就不能爆了呢?这个绝对不能一概而论的,当然,大口径低音单元所追求的是低频的宽松感,听感要轻松自然,就好像我之前所提及的DD67000,但Blade Two这类通过多只口径较小的低音单元来重播低频的方式,它主要追求的是低频的速度与能量,只要你的功放有足够的驱动力,Blade Two的低频和动态一旦爆起来同样会干劲十足,听感上会有一种官能刺激感。我尝试用Blade Two来重播电影原声大片的CD,那个感觉是相当的对头。例如《终结者》电影原声CD的主题音乐,Blade Two能爆发出能量丰富、有包围感,同时又扎实、紧凑有力且瞬态反应速度十分快速的低频,再加上本身鲜活明快的声音特质,会让你的精神高度集中,完全投入到震撼澎湃的音响效果里面,那感觉跟看家庭影院非常接近。

除了电影原声CD,RR公司的数码录音也是考验器材动态表现的最好选择之一,《骷髅之舞》、《火鸟》、《基库大门》、《图画展览会》这些曲目都是我平时在朋友前Show器材的必备曲目。例如,《骷髅之舞》的音场宽度和深度展现能力,还有那些低频暗涌效果并不会难倒Blade Two,但由于Blade Two的低频讲求速度感,低频的暗涌感并不会像大口径低音单元那样带有一定持续性的特质,而是点到即止,低频的暗涌出得快时又收得快。《图画展览会》里面的定音鼓的中低频结实,瞬间往下敲击时的冲击感十足,而且由于能量足,可以感受到定音鼓庞大的形体感。而且由于鲜活亮丽的音色,让管乐更加增添一份光泽和冲击感,充满朝气和活力。

 

总结

基于Blade而推出的Blade Two,继承了Blade的设计理念以及所有的技术,并根据空间环境较小的视听室而作出调整,拥有几乎与Blade一致的重播性能。从实际的试听可以感受得到,Blade Two与Blade都是一路子的声音,追求着中性、直白、无杂质且鲜活明快的声音,强调细节、质感以及速度和能量,听起来总是充满朝气和活力。因此,Blade Two是KEF的又一把厉害的“刀锋”。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