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种文化,它与电影艺术的碰撞注定会迸射出璀璨的火花,当然,饮食题材影视作品展现的不仅仅是精美的饮食艺术,它更多是借助美食这个踏板或展现人生得失、或谱写感情恋曲……表达更丰富的内涵。
  这类影片多不胜数,光是华语电影已可列出一长串,还是将目光转向其他地方吧。


《料理鼠王》

发行日期:2007年6月
发行:迪斯尼
片长:111分钟
导演:Brad Bird
主演:Patton Oswalt(配音小米);Lou Romano(配音小林)
音轨:Dolby Digital
画面:2.35:1
  编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既然倚天剑、屠龙刀、打狗棒都可以结合到烹饪手法里,将人人喊打的老鼠变为厨师又有何难?不过,得借助动画的方式。在《料理鼠王》(Ratatouille)中,富有烹饪天赋的老鼠小米闯进了一间著名的法式料理餐厅,它假小林之手炮制出精美菜式,以出色的才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偷吃粮食、传播疾病……老鼠一向为人类所厌恶,不过,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要知道老鼠的味觉、嗅觉非常敏锐,这正是一个优秀厨师不可或缺的,电视烹饪频道中食神的亲身示范和烹饪书则为这只聪明的老鼠提供了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小米有着“鸿鹄之志”,鼠爸爸认为让小米当鼠类的毒药检察员已是物尽其用,而它却立志要烹饪美食,因此,它对同伴们偷来的垃圾食物不屑一顾,表示食物要吃好的,就算是偷也要偷好东西,甚至直立行走以免弄脏双手影响进食。这种与同伴们迥异的行为无疑为小米添上了超越鼠类思想意识的光环,从而为其后的人、鼠共处制造了合适的温床,当天赋、机会、决心样样俱备,一个老鼠大厨的形象便浮现出来了。至于表现平台,自然是人类的厨房,小米钻进厨师帽里,通过前后左右扯动小林(故事特地将他设计为不会煮食的食神之子与小米作对比)的头发指挥他完成烹饪工作,它用这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厨师梦。
  在动画作品特有的光影、色调手法处理下,法国菜精致高雅的特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配合剧中角色夸张的表情动作,简直令人“垂涎”。优秀的动画影片当然不会只着眼于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通过简单幽默的剧情传递是非善恶观念、表达积极乐观精神才是真正的目的。故事将现实生活中互相对立的人类与老鼠串联在一起,用人类的庸碌、妒忌、奸险、偏见、贪慕虚荣与老鼠的创造力、合作性、追求梦想、亲情等进行对比,经过如此颠覆式的褒贬,你甚至会觉得老鼠那改不了的偷食天性也成了一种可爱的无伤大雅的缺点,故事正是通过这样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性的美好。
  虽然小米烹调的美食让最苛刻的食评家也为之赞叹,但大多数人却无法接受“肮脏”的老鼠进入自己的世界,餐厅最终因卫生问题关门大吉。不过,美好的东西总会有人欣赏的,食评家另开了一家餐厅,小米当大厨,小林做侍应,大厅供人们品尝美食,阁楼则为鼠类另辟出一片天地。故事告诉我们,矛盾固然存在,但是,只要明确各自的需要和职能,总能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理想化的结局或许就是人与动物、大自然的相处之道。


《情寻色香味》

发行日期:2003年10月
发行:Village Roadshow Greece S.A.
片长:108分钟
导演:Tassos Boulmetis
主演:Georges Corraface(饰成年凡尼斯);Markos Osse(饰童年凡尼斯)
音轨:Dolby Digital
画面:1.85:1
  烹饪除需要选料、砧板、煎焖蒸煮炒等工夫外,调配料的使用也很重要,《情寻色香味》(A Touch of Spice)就将焦点集中在土耳其菜肴普遍使用的调配香料上。故事讲述希腊裔土耳其人凡尼斯自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使用香料的诀窍,这份煮食情怀一直伴随着他成长,成年后他重返土国,记忆中的儿时印象却已变成了另一番光景。
  影片由希腊和土耳其合拍,历史上两国有着长期的领土争端,由此衍生出的民族隔阂和矛盾深深体现在凡尼斯一家的生活里。故事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对应饮食主题,3个主体部分依次冠名为头盘、主菜和甜品,分别描述了凡尼斯儿时在土耳其的生活、全家被驱逐回希腊后的成长经历以及重返土耳其的人生感慨,虽然时间、地域跨度大,但香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纽带将亲情、友情和乡土情牢牢地维系起来。
  故事娓娓道出了精彩的香料哲学——胡椒温暖且辛辣,如普照万物的太阳,所以食物都要放胡椒,肉桂甜中带涩,如象征美丽女人的金星,盐是地球,生命、食物都离不开它——通过这种妙趣横生的比喻,爷爷不但教授了小凡尼斯各种香料的知识,还直接启蒙了他的人生理想。长大后,虽然他没能实现厨师梦,但就成了天文学教授,他的美食情怀在天文学上得到延续,正呼应了爷爷所说的希腊语中美食家一词也隐藏了天文学家的意思。
  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对喜欢的事与物往往有着旁人难以理解的固执,在爷爷的言传身教和家族女人们的影响下,对煮食的“执迷”贯穿了小凡尼斯的整个童年,这种大人们眼中的幼稚其实正是童年快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人总要长大,总会明白到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故事选择的切入点就是最疼爱小凡尼斯的爷爷。说好来希腊看他的爷爷多年来屡次爽约,最后,爸爸道出了个中缘由。原来,身为土耳其人,爷爷决不会离开圣城伊斯坦布尔,正如当初只要爸爸放弃希腊人信奉的东正教改信土耳其人信奉的回教就不会被驱逐出境,但爸爸毅然选择了回国,对他们而言,亲情、事业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割舍的是对祖国的情怀,长辈们的人生抉择让渐渐长大的凡尼斯明白到生活中除了食物、香料、亲情、友情外,还有更多的东西。
  童年时,小凡尼斯与玩伴茜美伫立在灯塔下,被海风吹走的红伞飘扬在空中,如孩童飞翔的美好梦想,成年后凡尼斯重返伊斯坦布尔,他独立在横跨欧亚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旁思绪万千,这两个镜头喻示了现实生活对人生的冲击。由于爷爷病危,凡尼斯回到土耳其,曾经的熟悉经过岁月冲刷已变得生疏,他与出租车司机、医生甚至重逢时已为人妇的茜美都以英语交谈,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和送别茜美意味着向儿时美好情怀的告别。不过,“明天还是要继续”,回到那间尘封已久的香料店,他收集起地上散落的香料颗粒吹向空中,香料如星辰般盘旋漫行的画面告诉我们,梦想依然在飞翔。
  故事从香料对食物的影响巧妙联系到个人成长、感悟、乡愁、民族恩怨等,在悲喜人生中展现出的沉厚内涵和人文气质令人动容。


《浓情巧克力》

发行日期:2000年12月
发行:Miramax Films
片长:118分钟
导演:Lasse Hallström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饰薇安);朱迪.丹奇(饰阿曼黛) 
音轨:Dolby Digital
画面:1.85:1
  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巧克力既是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零食,在饮食题材电影中自然占有一席之地。《浓情巧克力》(Chocolat)讲述外乡人薇安制作的精美巧克力“融化”了小镇居民封闭的情感,这引起思想守旧的镇长雷诺的不满而欲将她赶走,在人们的支持下,薇安最终赢得了胜利。
  芬芳馥郁、苦涩中夹杂着清甜的巧克力食法多样,可以将浓稠的巧克力汁淋在食物上、可以加入胡椒粉饮用……但它真的具有解开心灵枷锁的神奇魔力?非也,故事中巧克力征服的不过是人们的味蕾,薇安的人际关怀和包容的处世态度也只是起推动作用,真正让人们改变的其实是人心归向。当然,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沉重的传统势力岂会轻易瓦解,这就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了。
  故事背景设定在世界思潮变革前夕的1959年。首先,这个法国小镇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闭塞,教堂弥撒上,人们昏睡、画画、偷食物,“小动作”不断,劳作时,小神父悄悄唱“猫王”的摇滚歌曲…….暗示求变的暗涌正在流动,薇安的不做弥撒、热情待人、接纳吉普赛流浪者等与小镇旧传统相悖的行为正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次,薇安遇上了思想开通的房东阿曼黛老太,有了立足之地,这个“巧克力改变人生”的神奇故事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最重要的当然是人们明里暗里的支持,除老太的理解和信任,受到她激励的约瑟芬奋起反抗老公塞尔吉的虐打,她离家出走到巧克力店工作,以全新的面貌为旁人作出了榜样,其他默默支持的小镇居民则成为反抗旧思想的中坚力量,否则,以一己嬴弱之力怎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
  巧克力为小镇带来了崭新口味,延伸的影响是让人们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思想。作为对立双方的代表,薇安并非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她只是想停止漂迫生涯,自食其力地安顿下来,她那“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不过是其自由、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遭遇强大阻力时她也想逃避,但人们的信任使她破除了心结,明白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另一边,故事没有将雷诺妖魔化,他恪守传统但并非顽冥不化,敦促塞尔吉改过自新就表现了公正的一面,他之所以反对改变,主因是老婆私奔,受此打击,他痛恨新思想,呼吁抵制外来人,宁愿固守在旧传统里,而他最终被巧克力“俘虏”,正表明了新旧思潮的更替不可阻挡。
  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振臂高呼式的大义凛然,影片整体基调温和,透过流畅的剧情发展、细腻的演绎、精致的画面和富有隐喻色彩的表现手法,潜移默化间,深刻的内涵已表现出来,显得水到渠成。
  电影虽然只能展示美食色、香、味之中的“色”,但精致的视觉感受已带给我们长长的回味空间,美食的甜酸苦辣不正对应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吗?透过电影场景,我们“品尝”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它其实也是我们的“心灵鸡汤”。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