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东

  由荷李活型男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及影后“山渣”珊迪娜布洛(Sandra Bullock)主演的电影《引力边缘》(Gravity)才刚上映,不少早已看过的传媒与影评人都一致对此片击节赞赏,大部分评语主要都是说《引》片的剧情非常紧凑且真实感十足,因为戏中剧情全部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导演兼编剧 Alfonso Cuarono做的资料搜集工作很充足,就连大导演占士金马伦(James Cameron)也公开大赞此片,称《引》片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太空科幻电影,尤以摄影技巧。大导演这样高度赞扬当然有其原因,《引》剧中虽然有用计算机CG技术去辅助,但在拍摄两位主角在无重力状态的片段时,特技组人员就设计了一个可转动和倾斜至某一角度的吊架,然后利用由计算机操控的巨型机械臂,拍摄戏中多个刁钻的镜头,这绝对是特技摄影的一大突破。

  电影讲述由“山渣”饰演的Dr.Ryan Stone是一名医学科技工程师,第一次被派遣到太空执行任务,他的同伴是由佐治古尼饰演的资深航天员Matt Kowalsky。二人在执行例行任务其间遇上灾难,他们的宇宙飞船被太空垃圾摧毁,二人孤身流落在黑暗的太空,他们与地球失去了所有联络,更不可能会有外来的救援。随着剩下的氧气一口一口地耗尽,两人在一片死寂的太空中由彷徨慢慢变成了恐慌,他们正一步步迈进可怕的无边太空,亦愈来愈接近死亡。

  在百年电影史中,曾出现过无数人类冒着生命危险都要到外层空间一闯的历险故事,虽然故事的情节或片种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诉说人类为了征服太空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开拓精神。

  登月电影之始——《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小说
  虽然现在有不少阴谋论者言之凿凿,说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早已成功登陆月球、航天员Neil Armstrong及Buzz Aldrin走出太空机仓,在月球上漫游的经典场面,只是在荷李活某大电影厂所拍摄的“特技场面”,当然,直到现在这班阴谋论者还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以有力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征服天空的梦想,而最早有记录而又广为人知的关于人类登陆月球、冲出外层空间的概念的,一定是科幻小说老祖宗、法国小说家Jules Verne于1865年所写的经典科幻小说《De la Terre à la Lune》(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小说描述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主人及其商业竞争对手连成一气,制作了一座超巨大的炮台以及一枚空心的炮弹,他们二人再加上一位法国诗人,就坐在这枚炮弹内被弹射到地球边缘,可惜他们最终没有抵达月球,只是在月球对外二千八百英里的轨道上运行。此本小说可说是一切有关人类登月的开始,无论是真正的科研又或是传体创作,可以说全部都是被《De la Terre à la Lune》所影响的,好像全球第一部科幻电影、亦是第一部讲述人类登上月球故事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A Trip to the moon,1902),根本就是以《De la Terre à la Lune》为故事蓝本,再加上另一位科幻小说巨擘H. G. Wells所写的《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小说内部分的事件而成。


  这部只有14分钟的黑白默片,由本是魔术师而“捞过界”、变为电影大师的Georges Méliès自编自导自演之作。电影讲述六名天文学家经历了从地球到月球的旅行故事。他们建造了一个子弹形的太空舱,装入一台巨大无比的大炮中。天文学家们进入太空舱后,一群美女将太空舱推入大炮,将其射入太空。月球上的脸看着太空舱逼近,并被其击中眼睛。成功登月之后,他们竟然在月球上睡午觉,之后他们遇上了一连串的怪事,又遇到生活在月球上的半人半虫外星人Selenite活足。可能由于时间关系,Selenite没两下子就被其中一个天文学家摔在地上,爆炸而亡了(对,是爆炸!),最后天文学家们成功逃离月球回到地球。此部短片是百年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炮弹击中月球的“眼晴”一幕,更已成不朽场面。


  登月前的太空电影
  其实在人类能够真正登陆月球之前,电影编剧对于外层空间历险故事的塑造,因为没有现实框框之故,所以更能发挥他们无比的想象力,但不知为什么,当时有不少编剧都以女性为太空历险的主角,例如1924年的俄国电影《Aelita》,此片以一名年青人坐火箭飞到火星,结识了火星女王Aelita,青年在Aelita的帮助下更成功推翻沙皇,全片充满浓浓的政治宣传味道,革命意识高企。但撇除这些,《Aelita》还是一套十分值得观赏的电影,场景与服饰都充满了表现主义色彩,亦影响了不少后世的科幻电影,如法兹朗(Fritz Lang)于1929年的太空历险作品《Woman in the Moon》就正正是受到《Aelita》地影响,而主角也是女性的作品。此片讲述梦想太空旅行的企业家与天才科学家合作,为往月球寻找黄金而打造一支探月火箭。一行人征空探月,企业家与女助手在旅途上发展了一段三角恋情。这是法兹朗最后一部默片,这部电影因为火箭研发科学家Hermann Oberth的加入,而变成电影史上第一部“认真考据”的科幻电影,关于太空飞行的原理和四十年后真正探月飞行时所用的,几乎一模一样。而现实中,在火箭发射升空前的十秒倒数计时,也是采用了此部电影的概念。有关女性太空历险的电影,当中还要数由大美人珍芳达(Jane Fonda)主演的《Barbarella》 (1968)。电影以四十世纪为背景,描述一名女密探奉地球总统之命,寻找一名失了踪的科学家并阻止他去毁灭地球的故事。由于珍芳达在此片的打扮极之性感,所以成为邪典中的经典电影。

  以上讲到的太空历险电影,都是大团圆结局喜剧收场。但其实当时亦有另一批较为悲观主义的电影编剧,都觉得外层空间充满危险,如1955年的《The Quatermass Xperiment》。此片是改编自BBC的连续电视剧,讲述三个航天员升空后与太空总署失去联络,若干时间后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援求队却发现宇宙飞船内只得一个航天员Carroon生还,原来他已被外星生物占有了肉体,更要把地球毁灭。

  而愈接近1969年美国航天员登月的时间,亦有愈多贴近真实的太空历险电影产生﹕好像1968年由大导Robert Altman执导,改编自小说“The Pilgrim Project”的《Countdown》,就是讲述由James Caan 及Robert Duvall两位美国航天员,要与前苏联的航天员竞赛,看看谁能成为登月的第一人/国家,这根本就是以当时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为蓝本所写的故事。

  在美国成功登月前的四个月,被誉为史上“最后一套登月前的太空历险电影”的《Marooned》诞生了。此片由几位大星Gregory Peck、Richard Crenna、David、Gene Hackman主演,讲述几个登月航天员回程时宇宙飞船发生了意外,所以滞留在太空中飘浮,他们要在氧气用完前救人自救。此片的故事框架与《引力边缘》相似,而无巧不成话,《Marooned》的摄影技巧及极之严谨的科学考据,在当年亦被高度赞扬,更拿下了奥斯卡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当然,说到登月前的太空电影,又怎能不提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不过这套将人类对太空探索升华至哲学范畴的电影,本栏已介绍过,读者也有一定认识,所以在此不再重复了。


  登月后电影﹕太依赖计算机特技
  说实在,其实笔者较为欣赏70年代美国登月前那个比较有幻想力的太空电影世界。在此之后的太空历险电影可能因为没了幻想而多了框框吧,总觉得是有形无神,佳作极少,我情愿看BBC或National Geographic的太空纪录片节目。另外片商太着重计算机CG技术,亦是另一个原因,如1988年的《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是改编自60年代的同名电视剧,虽然电影版的计算机特技比电视版好得多,但你若两者都看过的话,都会觉得电视比电影要好看,这绝对是因为剧本与导演功力的问题。当然,好的电影还是有的,如1972年由大导演Andrei Tarkovsky执导的《星球索拉罗斯》(Solyaris),又或者丹尼波尔(Danny Boyle)2007年的作品《太阳倒数》(Sunshine),这些电影当然有使用视觉特技,但吸引人的地方,却都是因为电影能塑造人在太空的孤立与无助,又或是人与人在幽闭太空互相牵引的不安情绪所产生的紧凑剧力。正如我上文所说,要看太空特技,有什么比看纪录片还真实的,一套成功的太空历险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情节及张力十足的桥段。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