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远

  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挖掘到角色的内心深处。一对情人在纽约街头久久地缠绵拥吻,让站在窗户旁的海莲•汉芙看到了,接着,海莲•汉芙一往情深地凝视着其已故丈夫的照片。爱情,对于海莲•汉芙来说,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但正是眼前所见的这一对,以及对亡夫的忆念,惹起了海莲•汉芙想读情诗的意欲:“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海莲•汉芙写信向弗兰克•德尔请求。

  海莲•汉芙喜欢音乐。在一九五一年九月十五日给弗兰克•德尔的信中写道:“告诉我骑士桥长什么模样,此刻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科茨的《伦敦组曲》……听起来是那么绿意盎然、雄壮典雅。”在一九六0年开春头一个糟糕透顶的周日夜所写的信中说着:“我现在倦瘫在安乐椅里,聆听着收音机传出恬淡闲适的古典音乐——大概是科莱利(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家、作曲家)吧……慵懒地享受这天下太平的短暂时刻。”电影也真有海莲•汉芙到教堂全神贯注地听唱奏韩德尔的《弥赛亚》的场面,教堂正响着《弥赛亚》中的《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观众(读者)应该记得,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日的信中,海莲•汉芙曾询问弗兰克•德尔:“你们有精装版的合唱乐谱吗?比如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或韩德尔的《弥赛亚》?”弗兰克•德尔终于为海莲•汉芙买到了,一个多月之后的十二月七日,弗兰克•德尔给海莲•汉芙复函:“价格虽略嫌高了些,但我想了想,仍为您买了下来,并在几天前寄发出去了,最近几天您应该就会收到这两本乐谱。”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店员们都是懂书爱书的人,电影虚构了一些原著里没见的内容。正当店员们在分发海莲•汉芙寄赠的礼品时,一位顾客走进书店,乔治•马丁出去招呼他,顾客忘记了书的作者的名字,只说是十八或十九世纪的法国人,画风怪异、颜色鲜艳……乔治•马丁思索片刻,就说是亚奇巴洛,果然就是亚奇巴洛。另有一个场面,一位拿着有着精美插图的书的店员直说道:“很美!”另一位凑近一看即回应:“的确很不错。”

  在一些读者心目中,弗兰克•德尔大概是一位做事严谨、不苟言笑的人。电影中有一段说弗兰克•德尔一家四口到海边度假,那天刚好下雨,小女儿问弗兰克•德尔:“海边为何总是下雨?”弗兰克•德尔一时语塞,扮了一个鬼脸,右手做了一个动作,然后说:“好让饭店的房价下降。”言毕张口大笑,此处便可见弗兰克•德尔也是一位富幽默感的人。这又就使我想起弗兰克•德尔的女儿希拉于一九六九年十月(那是《查令十字街84号》原著中的最后一封信)写给海莲•汉芙的信中之所述,“虽然父亲生前从未拥有财富、权势,但他始终是一个快乐自得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我们应该以拥有一位这样的亲人而深感欣慰。”结合原著和电影来看,弗兰克•德尔的形象就立体化了。

  再说几句,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不管先看原著或后看原著都十分有益,因为,电影不可能包括原著的所有内容,电影又可能因为需要而创造一些原著所没有的内容。所以,比较着看,常常会有惊喜,就像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店员比尔•汉弗莱斯七十五岁的姨婆看到海莲•汉芙寄来的肉、牛舌罐头那样的惊喜!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