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我对莫扎特总有一种难舍的情怀,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正是他的音乐将我领进了“古典音乐”之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才悟出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他后期9首“钢协”中,这首第23号显的很特别,那种美中见柔、柔中见凄、凄美之中又不乏思念、不乏希冀的情怀总是令我陶醉,这凄绝又美绝的旋律又总能激起我心中的阵阵涟漪。 美国著名乐评人唐斯就认为此作属“媚人”之作,这主要是因为第二乐章那绝美而又略带优伤的西西里亚格调,每至此,弹者全神贯注的弹,听者全神惯注的听,因而流传甚广,伴随着勃兰德尔优美的旋律,谨将我以前发表过的文字稍加修饰,搁置于此,借此以慰我心。

 2.jpg

古尔达这版“第23号”演奏(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古尔达兼指挥,录于19935月)给我印像较深,钢琴的音色接近波森多弗尔琴,木质感与颗粒感都甚好,古尔达的处理琴风扑实,触键舒放不拘,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让人感觉不出其过去固有的维也纳风格中华丽与透明的一面,印像最深的则是钢琴演奏中的质扑与自然,由于身兼指挥,乐队的声音与钢琴十分搭调,合奏声响很纯粹(不得不赞一下北德广播交响,万德留下的财富——对莫扎特很有感觉),二乐章给我难忘印像,专情而不滥情,浓郁之处反而以淡雅处之,只有心有灵犀的高手才能达到这般境界,格调那叫一个高!对音色及音粒控制真是出色,在看似随意的触键中实则精准的把握着细节与力度,带有晕感的音色更加突出此乐章的小调特性,越细品越觉出内蕴丰腴,魅力就来自老到的质朴手法与浑然天成,随意之间,墨墨点点已自成一美妙画卷了。和哈农库特那一版(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哈农库特)同样出色,精神气质表达差不多,但十年前的“北德版”古尔达专注力似更好,在音色及风格上有明显不同,演奏要精细一些,触键精致华美,虽还没有达到像他“北德版”那样的随心所欲,但慢板乐章仍表现出与旁人都不同的韵致与气质,阿姆斯特丹乐团一如即往的优秀,它的音准与精致在超一流大团里数一数二,再加上哈农库特对节奏与力度超人的敏锐,这三个乐章无一不精。

 3.jpg

阿什肯那奇(爱乐乐团~阿什肯纳奇兼指挥、DECCA双张系列)属于那种地域色彩较淡的钢琴家,因而对作品适应性较强,除俄罗斯作品外,他的贝多芬、莫扎特、肖邦都有精品,这版演奏与古尔达形成对比,明朗而亮丽,触键十分小心翼翼,第一乐章加大了力与柔之间的对比,线条突凸,专注力有意向两侧偏移,展示了莫扎特身上明朗与贵族气息的一面,二乐章用情较深,颇有一步三叹之感,玩情调,偏重于情感色彩的抒发,乐队也为之推波助澜,此版弱点在乐队,第一乐章呈示部过于锋利,多少冲淡了作品本身的韵致。

 4.jpg

科曾(伦敦交响~克尔特茨、DECCA传奇系列)的莫扎特追求亲切、自然而又带有几分即兴色彩,这版演奏给我最深印像之处在于跳出固有情感圈子外而另觅蹊径,演奏朴实、平直、不动生色,如实展示作品自身的魅力,可能不那么动人,却是大家风范——不滥情,不在细节上小里小气,二乐章仍是一反常态的冷处理,强调音粒的圆润与钢琴分句的气质感,着重于内在感觉而非浮于表层的情绪抒发,似乎并不顺畅,但对内蕴的表述却平坦如初,克尔特茨对乐队的调度好极了,绚丽而又不突凸张扬,远胜阿什肯那奇版。

 5.jpg

哈丝姬尔版(维也纳交响乐团~萨切)也给我较深印像,她的演奏在气质与音色上流露出诱人的魅力,第一乐章定力极佳,这出乎我意料,气定而神清,神清则语速、气色俱佳,其音色与钢琴分句的质朴同样给我深刻印像,二乐章弹的甘润而悠远,纯净处婉若赤子降临,而你在如歌般的吟唱中分明又能感觉出几分孤漠与落寂,喻意很丰富,哈丝姬尔是科尔托的大弟子,她的莫扎特倍受称誉,确是不同凡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