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cene on the ice near Dordrecht(多德雷赫特附近的冰上情景)

A scene on the ice near Dordrecht.jpg

创作年份:1642年

作者:Jan van Goyen(1596~1656年)

国籍:荷兰

代表唱片: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乐“冬日的幻想”(Chandos CHAN 8402)

演出者:Mariss Jansons(指挥)

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

CHAN%208402.jpg 

  Jan Van Goyen是17世纪荷兰最早的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中的情景都以荷兰Dordrecht(多德雷赫特)市或周围的景观作为题材所创作的。对于雪景,他所创作的作品并不多,A scene on the ice near Dordrecht是其中一幅。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在处于严寒冬天的Dordrecht市,人们在一条结冰的河道上行走和嬉戏的情景。不过,Jan Van Goyen的雪景题材作品并不多。实际上,这类以雪景为题材的作品源自荷兰另一著名画家Hendrick Avercamp。在这幅作品中,Jan Van Goyen将Dordrecht市和雪景融于一体,将Dordrecht市冬天的情景充分地表达出来。

  “Winter Daydreams(冬日的幻想)”是柴可夫斯基最早期的交响乐作品之一,是一部标题性作品,创作于1866~1868年间。作品提献给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先生。全曲具有交响诗的风格,依传统的四乐章形式作曲,其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分别具有标题。本曲的标题虽然具有暗示性质,然而柴可夫斯基实际上的作曲依据,却不得而知。
  在本曲中,作曲者似乎想要表达他内心对象征冬天的俄罗斯国土、大自然之爱。其手法与同时期的国民乐派作曲家有相同之处,以民谣风旋律贯穿全曲,特别是在乐章使用大众歌曲,更显示初期柴可夫斯基所表现的民族主义倾向。

 


A Russian Snow Scene(俄罗斯雪景)

CHAN%208460.jpg

创作年份:不详

作者:Constantine Stoiloff(1850~1924年)

国籍:前苏联保加利亚加盟共和国

代表唱片: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乐“小俄罗斯”、意大利随想曲(Chandos CHAN 8460)

演出者:Mariss Jansons(指挥)

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

 the-chase-constantine-stoiloff.jpg

  Constantine Stoiloff的原名为Adolf Baumgartner-Stoiloff,是一位19世纪以雪景为题材的画家,他生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保加利亚。毕业于圣彼得堡学院,是一位很有学识的画家,他在1890年到19世纪初期所创作的俄罗斯风景画被频繁地刊登在英国著名的杂志上。不过,关于他的生平以及这幅作品的资料并不多,所以只能介绍到这里了。

  《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乐“小俄罗斯”》,该作品在1827年完成。由于作品中引用了三个乌克兰民歌主题,故又被称为“小俄罗斯交响曲”或“乌克兰交响曲”(乌克兰在当时被称为小俄罗斯,这是作品名字的由来),是柴可夫斯基自己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小俄罗斯”在1873年于莫斯科首演,且非常成功。而在1879~1880年,柴可夫斯基又再次对作品进行修改,重写了第一乐章和删减了第四乐章的部分段落,并称为我们现在所听的版本。

  《意大利随想曲》在1880年夏天完成。该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在1879年12月~1880年2月到意大利罗马旅行期间,以收集的意大利民间若干流行曲调和民歌等音乐素材所创作而成。所以,《意大利随想曲》能够雅俗共享及被世人广泛流传,这与柴可夫斯基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素材有着密切的关系。

 


Ubbergen Castle(于贝亨城堡)

411063_129837924042qq.jpg

创作年份:1655年

作者:Aelbert Cuyp(1620~1691年)

国籍:荷兰

代表唱片: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乐“波兰”(Chandos CHAN 8463)

演出者:Mariss Jansons(指挥)

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

 CHAN%208463.jpg

  Aelbert Cyup同样是17世纪荷兰情景画画家先驱者之一,出生于艺术家世家,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此作品所描绘的Ubbergen Castle(于贝亨城堡)位于荷兰Gelderland(海尔德兰省)的Nijmegen(奈美亨市)之中。该城堡建造于14世纪1582年的西班牙统治时期,是当时荷兰的标志性建筑,后来被拆除。直到1712年,Ubbergen Castle才被完全推倒,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Aelbert Cyup在描绘这座残破的Ubbergen Castle时运用了加法法则,在画面中巧妙地加入人物作为点缀的元素,同时在周边环境的衬托下使得这幅以残破建筑作为题材的作品富有一丝生气。

  《D大调第三交响曲“波兰”》完成于1875年,题献给他的朋友弗拉基米尔·斯特潘诺维奇·锡洛夫斯基。这部交响曲作品是前期三首交响曲的最后一部。其中第一、第二交响曲接近国民主义;这部第三交响曲则体现了柴可夫斯基摸索于新的境界中,极欲挣脱此一要素的意图。当时35岁的他仍受到前一年冬天的忧郁症的折磨,然而这部以舞曲为基础,轻盈而细腻的  《第三交响曲》使得他结束了长期的沮丧、忧愁,并且免于受到同性恋倾向丑闻的耻辱。柴可夫斯基为此曲起草至完成,不过约二个月时间,首演亦非常成功。后来此曲推介到英国伦敦的“金碧辉煌水晶宫音乐厅”演出时,因为最后一个乐章是以波兰舞曲风格作为 “开场白”,在指挥的误导下,此曲被冠上了“波兰”之名,尽管事实上它与波兰全然无关。

 

 


A Small Dutch Vessel close-hauled in a Strong Breeze

(在强风下迎风航行的荷兰小帆船)

CHAN%208361.jpg

创作年份:1672年

作者:小Willem van de Velde(1633~1707年)

国籍:荷兰

代表唱片: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乐(Chandos CHAN 8361)

演出者:Mariss Jansons(指挥)

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

 untitled.jpg

  小Willem van de Velde是荷兰17世纪晚期的海景画家中的先驱者。他同样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父亲老Willem van de Velde正是荷兰黄金时代的海景画家。同时,其祖父是一位船长,加上出生在荷兰的滨海城市Leiden(莱顿),从而造就了他的艺术人生。小Willem van de Velde与父亲一样,一生从事海洋风景画的创作,这幅《A Small Dutch Vessel close-hauled in a Strong Breeze》是其中之一。作品描绘了两首帆船在猛烈海风下航行的情景。虽然画面上的船只数量多,但实际上主体是位于前景的那艘荷兰小帆船,该船来自Texel(荷兰的一个省)。由于当时海面上风大浪大,这艘荷兰小帆船在驾驶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强风中回航。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乐》创作于1877年,是柴可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当时,草率地结婚和快速地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胁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 曲中,作者还指出了: 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战胜命运、获得力量。当时,作者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专心投入到创作中去。因此该作品是题献给梅克夫人的。另外,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本曲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Mountain landscape with lightning(在闪电下的山上景观)

Francisque_Millet_-_mountain_landscape_with_lightning.jpg

创作年份:1675年

作者:Francisque Millet(1642~1679年)

国籍:法国

代表唱片: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乐(Chandos CHAN 8351)

演出者:Mariss Jansons(指挥)

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

CHAN%208351.jpg

  Francisque Millet是法国17世纪下半期的古典主义画家,Francique Millet只是他的笔名,其真名是Jean-François Milée 。Francisque Millet的作品多数以景观作为题材进行创作,其风格与Nicolas Poussin(法国另一古典画画家)有几分相似。但可惜的是,Francisque Millet享年仅为37岁,所以他所遗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Mountain landscape with lightning》描写的是山上的闪电景观。作者巧妙地运用前景,令前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相当清晰,立体感很强。而且还在画面上加入了人物元素,这些人站在离闪电很远的山上观看这个自然现象,令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气。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88年。在创作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Peasants with Cattle by a Ruined Aqueduct(在破烂水道边的农民与家畜)

ber%20Peasants%20with%20Cattle%20by%20a%20Ruined%20Aqueduct.jpg

创作年份:1658年

作者:Nicolaes Pietersz-Berchem(1622~1683年)

国籍:荷兰

代表唱片: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悲怆”(Chandos CHAN 8446)

演出者:Mariss Jansons(指挥)

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

 CHAN%208446.jpg

  Nicolaes Pietersz-Berchem是荷兰黄金时期的画家,他的作品主要以乡村情景、神话和圣经作为题材进行创作。Nicolaes Pietersz-Berchem曾到过意大利首都罗马,并在罗马逗留了3年时间,在此时期,他曾创作了多幅关于罗马Campagna镇的景观作品。《Peasants with Cattle by a Ruined Aqueduct》正是他在意大利罗马逗留期间所创作的作品之一。该作品所描绘的地方是位于罗马附近的一条乡村,一个农民带着自己的一群家畜路经一个水道的残骸,而照射在残骸上面的侧光则来自于地中海蔚蓝的天空。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完成于1893年,是柴可夫斯基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作者自认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描写出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