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阳静茹

既无远虑,又无近忧,妻贤子孝,经济宽裕,工作顺利,可就是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遇事这样处理也可以,那样处理也行;有时感觉自己像是笼中困兽,可找不到出口,看看平坦的前途,知道自己未来是个什么样子;也许生活永远一成不变,突然觉得了无生趣。是的,我已经碰到好几个中年人跟我讲过这样的话了。他们说,他们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幸福感。

樱桃的滋味

巴迪埃伊是个中年男人,开着汽车在德黑兰效外四处寻找,他要找一个人帮他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就是——他自己在一棵樱桃树下挖了一个洞,在他自杀后,请那人将他的尸体掩埋。当然,他会给那人极其丰厚的报酬。

影片没有交待巴迪埃伊为什么要自杀,也没有絮叨他之前的背景,但从他的穿着打扮以及本身气质来看,他不算是个失败的男人。这一路上,他遇到了阿富汗人、库德人、土耳其人、囚犯、士兵,他们出于各种考虑和顾虑拒绝了他的要求。巴迪埃伊没有放弃,依然寻找他要找的人。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愿意帮他的人,这个人叫巴盖里,他那患贫血而无钱治病的孩子急需一大笔钱。

事情从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巴迪埃伊执著地寻找愿意掩埋他的人,可是真的找到了这个人,他的要求变了。他一再地跟巴盖里说:当你掩埋我的时候,你要确认我不会动弹了,你要拿石头砸一下我,确认我是真的死了……结果可想而知,巴迪埃伊最后没有死。

有一项研究证明,人生的幸福感是一个U字形,青少年之前的幸福感和老年的幸福感等同,中年的幸福感是人生的最低谷,持续的这段时间,极易发生精神崩溃和精神危机,这也是我们经常听说一个人什么都不缺,却说要去做和尚的原因,因为他看透了人生;或者一个人生活本就很优越,却疯狂地敛财敛色,因为他要寻找刺激来保持自己对生活的兴趣。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沉静有力,这部影片获得了第五十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整部影片显得从容不迫,有一种中年人所特有的练达,甚至有一种迈向老年的缓慢和凝滞感,但它一定会让你有所感悟和思索。

巴黎最后的探戈

保罗是个不太得意的美国作家,生活在巴黎,年近五旬,有个做旅店老板娘的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有了外遇后,竟自杀身亡。他不想留在伤心地,找到一处公寓,准备租套房子,于是碰到年轻的姑娘让娜。让娜的未婚夫是个电视台的年轻导演,她因为不愿跟自己的母亲共处一屋而来这里租房。

未经过整修的屋子,简陋的几件家具,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保罗和让娜见面后,没有任何交谈,便开始了疯狂的做爱。从这天以后,两人一见面便发疯地做爱,让娜对保罗产生了兴趣,希望跟他共同生活,可是保罗对自己闭口不淡,也拒绝知道她的任何事情。他只管与她做爱,鸡奸她,对她实施性虐待,让娜忍受和包容他的一切怪癖。

终于,让娜不再跟保罗约会做爱了。一天,保罗在街上看到她,追着告诉她,有关他的生活,希望让娜回到他身边,让娜冷冷地说一切都结束了。在最后一曲探戈响起时,保罗告诉让娜,他爱让娜,想知道她的名字。让娜却取出父亲的手枪,将站在阳台上的保罗打死了。

巴黎向有情欲之都的美誉,这部影片似乎是拍给一些特定的人看的。而我看来,它只是欲望的喧泄和暴发的某一种形式而已。人有兽性和理性的一面,兽性的一面让我们可以不用片言只语便与一个人疯狂做爱,而理性的一面需要我们温情脉脉地证明我们作为人的身份符号。保罗开始时拒绝告诉让娜他的名字,他背后的一切,也拒绝知道她的一切,因为那时候他只是在尽情地享受欲望,但当他想将欲望收纳于现实之中时,代表欲望的让娜却让他彻底毁灭。

这世界有很多东西只要努力便能追求到,比如金钱、爱情、名誉、友情,但有些东西却避无可避,比如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对世界的虚妄感,对人生的绝望感。中年正是一个人的智慧、能力、眼界、财力的巅峰时期,而欲望是这一切的润滑剂,控制得好,它能让人更加幸福,控制得不好,它足以让人彻底毁灭。

呼喊与细语

语言是否可靠,交流是否可能,爱是否必要,心灵是否还经得起任何伤痛?

这一句话几乎总结了这部影片要探讨的内容。《呼喊与细语》,开始于一个瑞典式宅邸中,一个垂死的女人叫艾格尼丝,临死时希望两个妹妹像真正的亲人一样,关心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并在她们的爱中安静地死去。

可是她的两个妹妹,玛丽亚和卡瑞莲,虽然身体没有疾病,却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个轻浮浅薄——玛丽亚在墙角发疯地诱惑来照料安娜孩子的医生;一个自私变态——卡瑞莲用碎玻璃割伤自己的阴部,然后把血抹在脸上,并得意洋洋地冲自己的丈夫笑。卡瑞莲告诉玛丽亚,自己一直都在恨着她。她们两个都对艾格尼丝的肉体痛苦视而不见。

唯有忠心耿耿照顾艾格尼丝12年的女佣安娜,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她安静地做着要做的一切,每天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希望死去的女儿的灵魂能得到安息。她悲悯地注视着身边所有痛苦的肉体和灵魂,当艾格尼丝因为病痛而嚎叫,她便像圣母一样,解开自己的衣服,将病人揽进自己的怀中。

艾格尼丝死后,她的两个妹妹决定给安娜“一小笔抚恤金和一件主人的纪念品”,前者,她们给了安娜一点微薄的薪俸;后者,她们找不出什么纪念品。安娜说,我什么都不要。她已偷藏了主人的日记,当她轻轻地打开日记,慢慢阅读时,我们知道艾格尼丝这样写道“这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我不能再向生活要求什么。我由衷地感谢自己的生活,它赐予我的已经太多太多了……”。

艾格尼丝认为自己得到了很多,可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多么贫乏和凄苦,儿时与妹妹们亲密无间的游戏,与现今的冷漠和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笔记本上的语言也许能让人感到快慰,可是她真的得到了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吗?

我相信很多人认同语言能让人沟通,但人们的历练和层次不同,会导致表达不到位,语言歪曲了思想,或接收者产生误解的情况。从这一点上,我相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什么都可以包装作假,眼神却很难作假。至于爱,在这唯利是图的社会,在千疮百孔的成年人心中,是否还能真正地保持,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没有了爱,甚至没有爱的能力,幸福谈何容易!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