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汪洋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上周还无比火的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事件,在两场比赛之后关注度已急剧下降。但这次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忧虑却比国际象棋人机大战时更为沉重,因为这次阿尔法狗的基本工作模式是:(非穷举式)搜索-(根据经验)比较-(根据胜率)选择,它“思考”的自主性相比19年前的“深蓝”又有了巨大的飞跃。

  总共五场人机大战,李世石已经输了三场,虽然第四局扳回一城,但最终结果已不再重要,五局三胜,人类能赢下一两局已是属于尊严之战。对此,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机器战胜人类恐怕是个不祥之兆,在国际象棋沦陷之后,留给围棋的时间也不多了。

  卡斯帕罗夫认为,象棋机器从可预测、薄弱的状态到强大得可怕,这样的飞跃只花了十几年。围棋就算再复杂,被人工智能赶上也是指日可待的事。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回想一下从19世纪到20世纪科技的进步,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速度几乎快得让人不安,从之前几百年的时间跨度,急剧被压缩到以三十年、二十年甚至十年为周期的暴涨,而且短周期并不代表着成就的变少,相反周期越短成就越大,进入21世纪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三十年后的世界很可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ChMkJlbn272IbLpoAAaZInnfDOgAANq5QFPOukABpk6926.jpg

  对人工智能的怀疑来源于对机器有可能奴役人类的深深恐惧

  

  对于人工智能,人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热切拥抱,转而慢慢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来源于对机器有可能奴役人类的深深恐惧。尽管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是人类设计机器人所必须考虑的原则,但如果将来真的出现具有高度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故意伪装自己没有通过图灵测试,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无比棘手,那时候可能不需要外星文明入侵,人类就有可能死于自己制造的机器。


并非万能的机器

  既然知道发展人工智能具有极大的风险,那为什么还要尝试呢?好奇既是驱动科技进步的力量,也可能是毁灭人类的力量,然而人往往是抱有太多的乐观,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可真要是撞上人工智能的南墙上,回头恐怕就难了。

  人类的乐观大多是基于相信人工智能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可以代替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机器可以代替人类进太空,可以下深洋,可以去任何危险的地方,也可以替人扫地做饭,事务性的工作,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机器都可以完成,那么创造性工作呢?比如创作艺术作品,让人工智能机器谱写一首交响乐,它能做到吗?


ChMkJ1bn3DuIH5bzAAynZGyjxzMAANq5gMob5UADKd8876.jpg

艺术领域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禁地


  至少就目前来说,在艺术的领域,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还是一块禁地。仍然以作曲为例,如果你希望机器能够谱写出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那样的杰作,首先它需要具备像人一样的情感,人的七情六欲它都得有;其次它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并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知;更甚者它还需要有宗教信仰,得有自己的宗教体验;最后,它还要具备人类的道德。至于音乐专业知识,那只是一个数据输入的问题,对于机器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以上还只是创作伟大作品的基本条件,最难的是艺术天赋,这是人类所独有的,就像一个人会写字,但这只是成为书法家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书法天赋,那他只能是一个普通会写字的人。人工智能即使能做到上述所有前提条件,但到了天赋这一步,也只能望洋兴叹。


  写在最后:

  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并不是虚幻的空想,在科学技术以指数倍飞速发展的今天及以后,出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可以说是必然的事,也是并不遥远的事。只是当人工智能机器学会了欺骗,却没有人类的道德,那时候很可能真的就是人类末日的开始。一个没有音乐、没有艺术,也没有道德的机器社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世界啊。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