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用了多年的CD机最近总出小毛病,维修没意义,可是当年花气力收藏的几百张CD却让他犯愁。我建议他买流媒体音乐播放机,然后把CD转成文件之后送人或卖掉。可是他觉得这样做,既花时间又卖不了几个钱,所以都被否决了。后来我直接建议他再买一台新的CD机。

cd-864402_1920.jpg

我非常体会他的烦恼,因为我本身也有很深的CD情结,尽管我有数字流媒体音乐播放机,也会从音乐网站上下载,也会通过在线方式听歌,但也依然保留着CD碟和使用CD机来听音乐的习惯。CD碟给我留下太多的回忆和感情,相当一部分CD碟不是千里迢迢地从国外购回,就是从其他发烧友中接手,对于某些自己特别喜欢的CD专辑,或者稀有名盘,甚至愿意高价买下,所以每张收集的唱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ping.jpg

DECCA旗下古乐品牌“琴鸟”发行的莫扎特嬉游曲K.525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版本,大家都知道莫扎特嬉游曲K.525的第二乐章已经失传,但这个版本的第二乐章何来?其实唱片的内页介绍里面已经给出了答案

不仅这样,唱片的魅力还在于其内页关于音乐、乐手、指挥家以及录音技术和录音制作设备等一系列信息,而且有些唱片的封套,还会根据唱片的曲目选择一个相对应,或者相近题材的作品,甚至还会邀请专门的艺术家为其设计画面,这些都是通过实体唱片才能体会得到的。尽管CD的数字音频规格才16bit/44.1kHz,但如今看来,我还是觉得CD碟的音质依旧很好,CD机用起来更方便。

DECCA著名的The Classic Sound系列(又称“古典之声”系列)采用DECCA当年定制的数字转换系统对一批经典的录音进行数字母版重制,在唱片内页里面就介绍了当年录音时所使用的录音、监听和制作设备,同时也介绍了录音地点,以及麦克风的使用情况,还有录音工程师的名字,我们可以从这些零碎的资料里面了解到更多的资讯

在网络成为音乐主要传播和获取媒介后,的确给CD碟和CD机带来不少冲击,产品的选择性也在逐步减少,且市场定位也往小众群体方向发展,比较亲民的CD机还有吗?
最近在网上留意到NAD推出的两款CD机,型号分别为C568和C538,都属于亲民之选。在功能上,它们都采用24bit/192kHz规格的DAC芯片,除了能播放CD碟外,还支持WMA和mp3格式解码,用户可以将电脑里面的WMA(或mp3)格式音乐刻成光碟,这样可以在一张CD刻录碟里面存储更多的音乐,实现更长时间的音乐播放。而级别更高的C568,在前面板上更提供USB接口用于读取存储在外部设备里的音乐,用起来更方便,而且在设计上还采用了NAD旗舰Master系列的软硬件技术,这使得C568有更好的音质重现。

DSC_8810.JPG

Adrian Boult爵士在EMI录制的全套威廉姆斯交响乐录音的封套设计是我最喜欢之一。其中,“田园”、“伦敦”、“大海”和“北极”这四部标题交响乐的封面都与乐曲的名称相呼应

手上还保留着CD碟的消费者,不用为换机苦恼。重新买一台CD机,不仅使用简单,方便,音质也能得到好的保证,而且还能重新找回放碟、选曲、播放的操作感,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些操作来重新感受听音乐的仪式感。

g745C538-F.jpg

NAD C538
g745C568-F.jpg

NAD C568

两款机型在天猫NAD官方旗舰店上面的报价,价格可谓非常亲民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