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ion X是HIFIMAN 7年前推出的旗舰款平板振膜耳机,售价过万,而且陆续获得过“Secrets年度优秀耳机”“VGP夏季大赏”以及“CES创新设计”“headfonia.com年度优秀开放式耳机”等奖项,知名度和口碑都相当出色。新近登场的Edition XS,被HIFIMAN定义为Edition X升级款,具体有哪些升级请容我后文分解,但2999元的定价着实让人跌破眼镜,不免令人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遐想。

01.JPG

开箱:“成熟”,从一脉相承的气质开始

HIFIMAN创立至今已有17年,适逢国产耳机从“为市场认可”到“迅速壮大”的时期。借着这股“东风”,它也变得越来越“成熟”——无论CI形象、产品布局和生产工艺。

我接触过几款HIFIMAN面向发烧市场的耳机,如HE1000SE(2018年,当年定价22800元)、Ananda(2018年,当年定价6299元)和Ananda-BT(2019年,当年定价6999元)以及现在的Edition XS。

单就包装盒而言,价位差距肯定会令细节工艺存在差别,不过整体的延续性相当出色。不要小瞧了这一点,它是品牌运营过程中逐渐成熟的标志。

图02 Edition XS的纸质包装盒

Edition XS的硬纸壳包装虽然没有Ananda的仪式感,沿袭而来的黑色外观却依旧透露出那种熟悉的气息。划破透明胶布封口,揭开薄薄的半透明海绵,就能看到安顿在黑色丝绸套里的耳机本体。随之而来的,还有保修卡、中英文说明书、1.5m长度的耳机线和3.5/6.35mm转接头。

图03 包裹在黑色丝绸套里的Edition XS

耳机线的品质不错,柔韧有弹性,左右耳完全分离,接口处标上了“L”和“R”的字眼。另一头是个L型接口,也是时下流行的设计——如果你去连接手机DAC或迷你耳放使用,真的需要这样一个“转折”。

图04 L型接口和左右分离的耳机线

个人倾向独立耳机线的设计,相信有发烧友会通过换线来把玩,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线缆发生故障或损坏后,替换会比较简单。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有“血的教训”。需要进一步“表扬”Edition XS的,是这次它们选择了3.5mm插孔,兼容性更好。

图05 包装盒内随附的说明书、保修卡等

使用:“混合结构”头梁,轻量和高可靠性

佩戴舒适性上,405g的重量,在头戴式耳机中只能算中等。头梁左右两侧,分别有HIFIMAN和Edition XS的凹凸版字样印刻,用户使用时只要记住HIFIMAN这一头为左耳,Edition XS为右耳即可。同时内侧也有L和R的字眼帮助识别。头梁的长度可调节,每个调节位都非常短,左右各有8级,划分得极为细致。头带是类肤质的处理,宽度也比普通头带来得更宽一些,同时又很柔软,内里包裹着富有弹性的金属支撑条。这种被称为“混合结构”的头梁,据说减轻了重量的同时,可靠性相反变得更好。

图06 “混合结构”头梁

个人比较中意的是,平板振膜自身体积大,因此耳罩可以把我的双耳完整包裹进去。这样一来,就完全不会压迫到耳朵,加上佩戴时只要将头梁位置居中,整体力量的分布均衡,长时间佩戴就不会有任何的不适。我不算是个重度耳机用户,10多天的试戴中,最长一次是在电脑上看了部大约80分钟的纪录片,并没有觉得有太多负担(当然,夏天会觉得闷热)。

图07 从外侧观察,有HIFIMAN的凹凸版印刻

对了,我发现耳罩也是可以拆卸的,如果你打算拿一副耳机用很久,这就非常有必要,因为大概率上它们会要替换。

图08 头梁长度的调节,刻度较为细致

技术更新:隐形磁体和NEO超纳米振膜加持

习惯上,所谓“技术成熟”和“旗舰技术下放”,都意味着新款产品会更便宜,但同时还是无法超越之前的高阶机型,但是在Edition XS身上却并非如此。不单价格降到了当年Edition X的1/3甚至接近1/4,HIFIMAN却宣布后来者在技术上更加先进了。一起看下吧!

图09 隐形磁体和NEO超纳米振膜加持

平板振膜的核心元件,主要是磁体和振膜,这似乎听上去和我们熟悉的动圈单元很类似。不过,相近的可能只是“学名”,工作原理上截然不同。

HIFIMAN宣称在Edition XS上使用了为Susvara(定价39800元)设计的隐形磁体,其作用是优化和改善了磁铁缝隙间空气湍流和反射,这样就等于是让磁铁在声波面前“隐形”了,从而降低对声音不利的效应。

图10 隐形磁体(上)与传统平板耳机磁路和静电耳机极板之间的区别

平板振膜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极为纤薄的振膜上印有音圈,振膜是夹在前后两个区域的磁铁之间,信号进入时通过正负磁极前后牵引来带动振膜发声。

Edition XS上用到了NEO超纳米振膜,所谓“超纳米”就是接近纳米的厚度,很显然这就是非常非常薄的振膜,HIFIMAN表示现在的NEO超纳米振膜厚度只有Edition X的1/4。怎么评价呢?其实和动圈单元的振膜类似,越薄其高频响应会越高,而且瞬态表现也会越好,Edition XS标称的高频响应可以达到50kHz,而且相位失真也会得到大大改善。这一点,在随后的试听中,确实是能够感受到的。

图11 NEO超纳米振膜,厚度仅为旧款1/4

主观音质评价:声音通透、透明度高,平板振膜优势必现

Edition XS标称阻抗18Ω、灵敏度92dB,单看参数,即便用我的iPhone 13来驱动,也是可行的。为此我翻箱倒柜找了条lightning转3.5mm的转接线。如果你只是用它来听流行乐(口水歌)、播客或刷抖音,完全能够胜任。但是当音乐中出现大动态表现时,会明显觉得空洞和生硬(驱动力不够)。因此除非是应急使用,否则绝不推荐。况且Edition XS是完全开放式设计的,也不适合上下班地铁通勤等场合的使用。

图12 借助lightning转接线也能有线欣赏手机中的QQ音乐

于是,遵循惯例,我以多年前购置的索尼PCM-D50作为前端来进行试听。很显然,这令听音表现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但我依然觉得它会存在“力有不逮”的现象。那是3月下旬的上海,抱着些许疑虑,我和耳机俱乐部的小白聊上了。正如他说的那样,Edition XS不难推,但是需要加一台小耳放,不用很贵,便携款的就行,这会让声音表现更加结实有力。当然,待我真正拿到这台ALO Rx MKII便携耳放时,已是初夏的6月。

图13 Andrea Bocelli《The Opera Album~Aria》

以Andrea Bocelli的《The Opera Album~Aria》来试听,其中普契尼歌剧《La bohème》第一幕的男高音咏叹调“Che gelida manina”,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解析力超群,让人瞬间感受到了丰富的细节,简直可以用“听多了不少”来形容——乐器的形体分明,整体音场的分离度也很出色,3:30时的恢宏气势表达得相当有力。Bocelli的声线既硬朗又有转折,而且富有穿透力。当然,增加耳放后对驱动力贡献也是相当直接的。事实上,在“封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已经习惯PCM-D50的直驱。有了ALO Rx MKII的“过渡”后,不仅能明显感受到输出电平的变化,中低音部分的坚实度也有所增强,便携耳放自带的动感和活力似乎也“感染”到了Edition XS,多了丝跃动感。顺便说句题外话,ALO Rx MKII有Lo和Hi两种输出,我更倾向于前者,同时调高音量,感觉在细节表现上会更合我意。

图14 Katherine Jenkins《The Ultimate Collection》

Katherine Jenkins的《The Ultimate Collection》,其中的“Hallelujah”,和声缓缓响起,Jenkins的歌声磁性唯美,曲调舒缓,人声的聚焦精准。

再试听了其他不少熟悉的曲目,Edition XS留给我的印象是:它的高频解析力非常出众,那些听惯了的音乐如果再去听一次,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中频段,尤其是人声,也许相比动圈耳机,它缺了点“模拟味”,那种有点含糊但比较暖调的声音个性,但总体来说刚柔并济,不仅是人声,去听小提琴的琴音,也能感受到那种细致、清爽的味道;低频谈不上排山倒海或拳拳到肉,更多是一种控制力极佳、收放自如的印象,可以说毫不夸张和真切。

图15 头带进行了类肤质的处理,舒适性不错

音场表现上,同样有着相当高的透明度,细节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尤其是金属乐器打击时的触感和质感,这是不是为NEO超纳米振膜所赐?我手头没有旧款Edition X,自然不能想当然来说话,但那一切确实很享受。它的声音表现是富有激情、刚性但绝不刺耳,遇有瞬间的动态转换,也相当及时。

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前面的两个月里,我会觉得用PCM-D50来推Edition X,亦是个可选项啊。但遇到ALO Rx MKII后,却认为加上一台耳放会是个更好的选择。至于选哪款?不需要很贵或驱动力极强的那种,虽然有“遇强则更强”的说法,但我们还是要考虑C/P值的问题。Edition XS是我试用过的、对耳放不怎么挑剔的一款耳机,你要关注的,就是音色上的细微区别。比如ALO Rx MKII,它会令Edition X的声音显得更加活跃些,如果你有其他的音色喜好,只要“对症下药”即可。当然,找机会对比试听是最好的方法,就像我现在做的那样

总结

时隔两年,再次接触到HIFIMAN的Hi-Fi耳机(虽然原厂将它定义为“高档随身”而非“发烧产品”),Edition XS还是带给了我很大的“意外”。除了前面说的,似乎少了些“模拟味”之外,它几乎找不到其它任何的缺点,而且相对中性的声音表现,对前端似乎也不太挑剔,只需要你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好想要的产品,包括讯源和耳放,Edition XS都可以忠实还原。

图16 左起:Edition XS、ALO Rx MKII和PCM-D50

最近两年,国产耳机越卖越贵,有时甚至让人完全看不懂它们的定价策略。Edition XS走的,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在技术精进的同时,保持了难得的性价比,把曾经“高高在上”的平板振膜产品下沉,开放给大众。所谓“打破迷思”,相信会吸引到更多喜欢音乐的人群(并非只是发烧友)。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

※ 影音中国网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节录及改编。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