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听说HIFIMAN推出了新款入耳旗舰,命名Svanar(瑞典语“天鹅”),同时获得了2023年度日本VGP金赏(入耳/20~30万日元级别)。有些期待,又有些疑惑,比如为何舍弃旧款入耳旗舰RE2000 Pro这般直白的命名?结果当Svanar出现在面前时,我才恍然大悟——它着实漂亮,以至于你不去为它找个富有意境的名字,都会觉得“暴殄天物”!

01.png

旗舰型号特有的“高级”感,由然升起

HIFIMAN的高端系列,包装历来讲究仪式感,Svanar也不例外。

方方正正的皮革外盒,有着相当不错的质感,黑色饰面略显严肃,但也将档次感衬托了出来。还有正上方印着HIFIMAN和Svanar Logo的金色铭牌,呈现出不一样“反差”,这一切似乎都恰到好处。

02.png黑色外盒与金色铭牌,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反差

开盖后,依旧是黑色饰面的内盒,且呈对称状排列。中间略带哑光的圆形金属盒里,是耳塞本体。两侧黑色纸盒中,分别是耳套和耳机线、转换插。

03.png内盒里所有物件呈对称状排列

耳套有5组可选,根据个人耳道的大小、佩戴舒适度以及对隔音的不同需求做出选择。分离式耳机线,一头是0.78 2pin,另一头是标准3.5mm端口,材质为单晶铜镀银,无论线材和端口,用料都相当出色。而除了原配线,用户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升级,带来更多玩法。

04.png原配有5组耳套,可以自行选择

05.png这个3.5mm端口其实非常“重”

06.png线束中间的镀金装饰,印有品牌、型号字样

07.png另一头0.78 2pin的连接端口

算法优化后的腔体设计与材质选用,“天鹅”的强大内涵

08.JPG银色饰面的Svanar,有个浅浅的HIFIMAN Logo

耳塞正面,即所谓“后腔”,以铝材打造,曲面设计,且有个浅浅的HIFIMAN Logo,还未将Svanar从包装盒里取出,已经能感受到它的精致。反面,即“前腔”,黄铜材质打造,而且镀上24K真金。突然间我有点明白,它与方盒上的铭牌,是种无声的呼应,工业设计有时就是如此巧妙。

选择黄铜材质,取其得天独厚的谐振性能和材料密度,再结合腔体设计予以校声。前后腔采取不同金属材料,目的是能够对谐振做出更好的调校。再来观察耳塞的曲线,真会联想到优雅(以工艺品制作为基础)的天鹅造型,因此无论是内在或外观,Svanar都是“名不虚传”。

09.png 黄铜镀金,不仅仅是为了“好看”

至于Svanar的腔体设计,也有其渊源。原来之前HIFIMAN团队在柏林、莫斯科等地观看芭蕾舞剧时,意识到——传统歌剧院下沉式乐池设计和二次扩散顶棚结构,是其形成宽广音场的基础。于是他们在Svanar的腔体设计中,也使用了经过算法优化的腔体和导向结构,并与耳塞振膜协同,达成宽广、开放音场的目标。

10.jpg腔体设计是经过精心计算后才实现的

我对头戴式耳机的喜爱,远甚于耳塞,主要是后者佩戴时间久了耳道会不舒服(个人原因)。有线耳塞还好,遇到TWS耳机,还会担心不够妥帖而滑落。但是,将Svanar塞入耳中的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妥帖,只要找到适合的耳套,它绝不会成为一个负担。这个周末我开车去象山海边,躺在床上听播客,差点戴着耳塞入睡。我们习惯说“人体工学设计”,但能真正做到的,永远不会太多,Svanar算一个吧。

克服动圈单元频响失真的法宝——拓扑振膜

说到这里,更要提到令HIFIMAN“扬名立万”的拓扑振膜。它们被应用在不同型号中,区别在于,HIFIMAN通过不断改进,实现它想要的结果,比如对音色和空间感的营造,然后做出相应的开发。

Svanar内置9.2mm口径动圈单元,这样的耳塞,肯定与头戴式耳机会有所不同。至于所谓的拓扑振膜,其实就是在振膜表面进行镀层处理,那些镀层本身呈现出特殊的几何结构,因此只要调整镀层配方,甚至是厚度和几何形状,就能对声音进行微调,实现设计师想要的调音方向。当然这一切说来容易,具体制作上肯定需要不断试错,而这也许就是耳机、音箱等产品与其他消费电子最大的不同和可玩之处吧。

那么拓扑振膜的优点在那里?其实也很好解释。动圈单元相比动铁在音场表现上会更好,但振膜本身的分割振动较大,频响失真是个必须克服的难点。HIFIMAN正是通过特殊几何结构和镀层配方改善了这一缺陷。

11.jpg原厂给出的Svanar内部结构图

广阔音场与清晰定位兼备,三频表现均衡、出众

为了对Svanar有深刻的认知,我尝试过几组搭配:去年获得What HiFi最佳流媒体播放机奖(1000英镑以下)的Cambridge Audio CXN V2,搭配HIFIMAN EF400台式耳放;也试过以iPhone+Apple Music连接Violectric的Chronos(原神)便携耳放;当然少不了HIFIMAN R2R2000(红衣太子)便携式播放器这样“同门兄弟”的组合。前者的搭配,是个非常有性价比的桌面组合,有时我还会拿来连接台式电脑追剧;中间的配搭,是投资最少的,要说效果自然无法和另两种组合相比,但胜在方便,而且个人感觉两者在音色上的匹配性也不错;最后一种搭配取前两者之长,兼顾声音品质和便携性,也是我最常用的搭配。

12.jpgHIFIMAN EF400和Violectric Chronos

13.jpgHIFIMAN R2R2000(红衣太子)与Svanar

Telarc出品、苏格兰管弦乐团的“莫扎特四部曲”,Svanar呈现出完整的立体音场和清晰的乐器定位,这是我第一次在耳塞中聆听到如此准确的三维表现。需要说明的是,音场开阔并不影响它的清晰度,而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想,这就涉及单元和腔体的设计,只有将一切把控在自己手上,并且愿意花时间去“打磨”,才会有这样的能力吧。

Louis Armstrong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略嫌沙哑的嗓音独具韵味和亲和力,即走的并非所谓“监听风格”,自然、开放,又带些“魔力”。这似乎是我最近听到过的,对这首曲目最好的演绎了。尤其是音乐响起时,层层叠叠弦乐的展开,以及随后吉他的温暖音色,让人瞬间沉浸到音乐的氛围中去。不仅如此,高频的延伸也相当出色,一度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追寻那些圈铁合璧的多单元设计(当然这算是一家之言)。

14.jpg煲机时的Svanar

同时,Svanar高中低三频的平衡性也做得相当出色,不会有“厚此薄彼”之感。这让我回想起当初试听森海赛尔旗舰入耳IE 900时的感受,两者都有很强烈的Hi-Fi特性,且都是单一单元的机型,但彼此追寻的方向上不同,可以说是各有特色。

15.jpgSvanar“全家福”,包括所有附件和包装

此外,另一个让我感受深刻的地方在于,Svanar有“遇强则强”的特征,如果用到的前端更好,那么它的表现也会更加出色,尤其是在细节的刻画和三维音场方面。因此对于那些真正拥有它的人(并非我们这样通过短暂试听来了解它的),其实我倒是建议要花些心思和预算,来令它表现“升级”。

※ 影音中国网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节录及改编。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