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401-JOE HISAISHI.JPG

Joe Hisaishi — A Symphonic Celebration

久石让 — 交响盛宴

粤曲是一种情怀,经典的港台流行音乐也是一种情怀,那么宫崎骏的大多数原创电影动画作品对于70~90后来说也是一种情怀。《天空之城》、《风之谷》、《龙猫》、《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等作品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甚至有的朋友还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与此同时,原创电影动画里面的配乐,插曲也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这些熟悉插曲和配乐绝大多数由久石让创作。

久石让(本命:藤泽守)是日本著名的音乐人,作曲家和钢琴家,由于多年与宫崎骏合作,两人相互成就,让电影动画和配乐获得多个奖项,被称为“宫崎骏御用配乐大师”。除了为宫崎骏的电影动画创作配乐和插曲外,也久石让也为其他电影创作配乐,以及与音乐人合作创作音乐,如: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张之亮执导的《肩上蝶》,与李健共同创作的歌曲《珍爱深深》等。与此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举办了多场主题音乐会。

这张《A Symphonic Celebration》(交响盛宴)是久石让与DG唱片公司签约后发行的第一张专辑。我当时购买的版本是双CD装的豪华版。其中,CD1收录了曲目主要来自《天空之城》、《风之谷》、《千与千寻》、《哈尔德移动城堡》等宫崎骏原创电影动画的部分配乐或插曲,然后整合为10段电影主题音乐。CD2是Bonus Track,即“彩蛋音轨”,收录了《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主题配乐“Merry go round of life”,以及《千与千寻》的插曲“The name of life”英文版。久石让在本专辑里面除了担任指挥外,也负责乐曲里面钢琴演奏部分。另外,专辑里面的《千与千寻》的插曲由久石让的女儿藤澤麻衣演唱。

本专辑除了CD版本,还有双碟装黑胶唱片版本,在线流媒体音乐平台也有上线。我在Apple Music上也找到这张专辑。但与CD版本不同的是,Apple Music版本的每部电影动画的主题音乐里面会拆分成多段独立片段。至于录音方面,我觉得这张专辑的效果不过不失。但对于宫崎骏动画迷来说,可以考虑收集。

402-山童JPG.JPG

山童

Mountain Kids

这张唱片是我整理唱片柜的时候找出来的,我记得当年买回来之后听了几次之后觉得效果一般,之后就长时间“雪藏”在唱片柜里面,基本很少听。但在最近两年,我又频繁的听这张唱片,因为我渐渐的喜欢上这张唱片了,尤其是最近听Manley魔鬼鱼二代电子管合并功放,我又再次听了一遍。不得不说的,只能怪自己当年的音响档次不够,解析度差,自然就无法重现这张唱片的效果。如今听再《山童》的感觉简直是天壤之别,原来声音的空间感那么好,声场那么的宽阔,人声合唱的声音因为空间的混响效果关系,声音非常温暖,圆润,而且清澈纯真。我最深刻的一次聆听体验是使用大面积的电磁平面振膜扬声器播放,感觉仿佛从天而降,犹如天籁之声。那种感觉就好像在教堂里面听赞美诗一样,非常舒服。

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在1994年成立,创始人正是《山童》专辑里面的担任指挥的李金声。当年的合唱团成员一共70名,年龄介乎10~17岁之间。在1995年的时候,合唱团参与香港儿童合唱团庆祝25周年纪念“中港童声汇香江”活动,1996年又参加香港国际儿童艺术节“童声颂唱沪港情”音乐会演出,或许是因为这原因就促成了这张《山童》专辑的录制。而且唱片封面的封面画也是根据专辑的名字进行创作,并题字。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采用英国dCS的数码系统,采用24bit制作数字母版,然后以“雨果发烧钜献”作为推广。如今来看,《山童》专辑的制作是非常认真的。

《山童》专辑在1997年推出,当时只有CD唱片版本。或许是因为《山童》在当年的销售成绩很好。所以雨果唱片公司近年又对《山童》专辑重新制作,分别推出LPCD1630版本、UPM AGCD版本,在制作以及制作光盘材质上面做文章,改善音质。近年因为黑胶唱片复兴的关系而推出黑胶唱片版本。其中,黑胶唱片版本很大程度的弥补了黑胶玩家们的遗憾。

501-梦中人 — 张杏月.PIC.JPG

张杏月— 梦中人

Elaine Chang— Touch 

《梦中人》专辑在我手上之后与《山童》一样经历了相同遭遇。我记得当年买这张唱片的原因就是冲着“古董胆咪”(即:老电子管麦克风)录制。如果音响系统的性能不好,解析度低,《梦中人》的效果与《山童》基本一致,人声很混,很闷,无法忍受。相反,音响系统的重播效果好,解析度出色,那么就能体验到古董电子管麦克风那种独特的声音风味,它不会有非常清晰、非常鲜活的声音,但你能听到非常温暖厚润,宽阔而有空灵感,还有丰富的乐器残响细节,听起来不但美,而且非常舒展,让我感到非常的享受。

《梦中人》专辑一共收录了12首歌,包括《摇婴仔歌》、《玫瑰三愿》、《梦中人》(主打歌)、《杜鹃花》等等,这些歌曲涵盖了传统歌谣、艺术歌曲、抗战救亡歌曲、创作民谣、流行歌等,传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国人的心声。演唱歌手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女歌手张杏月。张杏月是科班出身,功力了得,并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演出。

《梦中人》专辑以“古董胆咪录制”作为宣传。原因是因为雨果创始人易有伍先生非常喜欢四处搜罗一些古董录音室设备进行收藏,甚至用来录制唱片。录制《梦中人》专辑的人声,特定的乐器独奏和乐队分开录制,最后在香港雨果公司的录音室里面进行合成。其中,乐队部分主要由佛罗内斯交响乐团演奏。而用于录音的古董电子管麦克风是上世纪50年代由Neumann生产的SM-2和M269两款型号。另外,后期制作的设备明显比《山童》更好,其中就包括了全套dCS专业录音室设备,包括dCS 972(D/D)、dCS 954(DAC)和dCS 902(ADC),采取24bit/192kHz规格制作数字母版。当年发行的CD唱片也采取HDCD编码技术,如果CD机,或DAC自带HDCD解码功能,声音应该会更好。

雨果唱片后来也对《梦中人》专辑重新制作,推出UPM AGCD超合金CD版本,也是目前还能买得到的版本,不过并没有提供黑胶唱片版本。

502-EMI精选王系列:刘雅丽《丽花皇后》.JPG

EMI精选王系列

刘雅丽,丽花皇后

我往往会因为一首歌而购买一张唱片专辑,虽然这样的行为不太理智,但正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更何况是自己能够轻松买得起的唱片。例如,这张EMI精选王系列:刘雅丽《丽花皇后》专辑,我就是为了听《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首歌而买的,因为这首歌的旋律、歌词和配器运用实在让人太感动了。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是同名舞台剧的主题曲,粤语版本原唱正是刘雅丽(注:1994年上映的电影版中饰演女主角姚小蝶),后来这部舞台剧分别被改编成电影(1994年)和电视剧(1996年)。我当年看的就是中国香港亚洲电视台在1996年上映的电视剧,每天都准时追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曲在剧中的创作背景是因为男主角沈家豪要曲外国进修发展,与恋人姚小蝶立下三年之约,并在临走前留下了这首歌,歌名“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就是这么来的,表达了姚小蝶对沈家豪的思恋。可是沈家豪未能履行约定,让姚小蝶一等就等了20多年,即使后来两人再次相见也最终没有走在一起……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曲以钢琴为前奏,之后是一段Saxophone独奏。对应在剧中沈家豪是一名擅长Saxophone乐师。然后再唱出歌词“夜阑人静处,响起了一阕幽幽的Saxophone,牵起了愁怀于深心处”。开始描述姚小蝶对沈家豪的思恋。而“盼再看到你脸容,在这晚思念无穷,心中感觉似没法操纵,想终有日我面对你,交底我内里情浓”这几句歌词甚至还唱出了姚小蝶对沈家豪的深情,这首歌的确值得细品。《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除了粤语版本外,还有国语版本,由邝美云演唱,不过知名度就不如粤语版高。

至于EMI精选王系列:刘雅丽《丽花皇后》这张专辑现在更多的需要在二手市场中才能找到。但在流媒体音乐平台上也能找到。而且除了收录《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之外,还收录了同名剧中的另一首插曲《你你你为了爱情》,以及《谁可伴我》(电影“伴我通行”主题曲)、《人间有情》(电影“人间有情”主题曲)等16首歌曲。尽管从音质上不一定很发烧,主打的就是一种情怀。

601-李斯特,旅游岁月.JPG

Franz Liszt Années de pèlerinage — Italie

李斯特,旅游岁月 — 意大利

在器材鉴赏文章当中,我经常会提起这张专辑。原因很简单,录音实在太棒了,旋律也太优美了!这张专辑是1982年录制,1984年推出。尽管是41年前的录音,但放到今天来听,它依旧是一张录音水准非常高的录音。我个人认为是DECCA数字录音当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旅游岁月 — 意大利》表现的是意大利的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感觉,包括画作、雕塑和诗这三种类型的艺术作品,一共创作了7段音乐。而旅游岁月系列作品除了“意大利”,还有“瑞士”,以及“第三年”。其中,“第三年”包含了“意大利”的遗补部分和自由选择题材,一般被认为是Franz Liszt最杰出的作品,为李斯特音乐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这张专辑由演绎李斯特权威之一的Jorge Bolet负责演奏。Jorge Bolet是美籍古巴钢琴家,参加过二战。在1974年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会中一战成名。直到1977年与DECCA签订录音合同。而且还使用了一架德国C. Bechstein(贝希斯坦)Concert Grand Piano Model EW-280钢琴进行演奏。根据资料介绍,C. Bechstein创始人兼制琴师Carl Bechstein(卡尔·贝希斯坦)制作的钢琴在当时能够满足Franz Liszt对乐器的要求,而Franz Liszt的女婿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也采用C. Bechstein钢琴演奏。C. Bechstein钢琴正是这样的原因而成名的。从寻找演奏家,到乐器选用,DECCA做得非常用心。C. Bechstein EW-280钢琴的音色也是超美的,非常华丽圆润。我特别喜欢5段,是一段由诗人Francesco Petrarca的《抒情诗集》里面获得的灵感而创作,旋律优美,简直就是诗情画意般美丽,而且Jorge Bolet对钢琴音色的控制也是非常出色,完全可以用美妙,甚至诱人来形容。

Jorge Bolet在DECCA完整的录了Franz Liszt的《旅游岁月》系列作品,另外还录制了多张Franz Liszt的钢琴作品专辑,以《Jorge Bolet Plays Liszt》系列推出,而且当年发行一单张形式,高价定位发行,每一张的录音都非常出色。除此之外,当年还发行了盒式录音带和黑胶唱片。现在要买也只能在二手市场找,或者买全新的俗称“大包子”的全套CD唱片专辑,又或者通过在线流媒体音乐平台寻找了。

602-DAVE GRUSIN — DISCOVER AGAIN.JPG

Dave Grusin — Discover Again

再度发现!

资深的音响发烧友一定认识美国Sheffield Lab公司,由于唱片公司的LOGO有一朵大大的喇叭花,所以被发烧友称为“喇叭花”唱片公司。“喇叭花”公司在录音制作方面的杀招就是“Direct to Disc”。也被誉为最疯狂,最发烧的模拟录音方式。这种方式跳过开盘机,音乐经过麦克风收集之后进入调音台混音,然后直接送到刻盘机里面刻成一张母盘,最后再交给黑胶唱片生产厂生产成品碟。这种制作方式的好处是直接跳过母带的编辑过程,失真更低,也能更大程度减少噪音产品,音质更好。但这种录音方式对音乐人的压力,所有乐曲必须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出错,否则只能重新录制。

音乐人Dave Grusin是美国作曲家、编曲者、制作人、爵士钢琴家和乐队领队。他为许多故事片和电视创作了配乐,并因其配乐和唱片作品赢得了无数奖项,包括 1 项奥斯卡金像奖和 10 项格莱美奖。格鲁辛还经常与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合作,为他的许多电影配乐,如《秃鹰三日》(1975 年)、《毫无恶意》(1981年)、《窈窕淑男》(1982 年)、《糖衣陷阱》(1993 年)和《随机之心》(1999 年)。另外,Dave也投身唱片制作,除了参与录制这张专辑外。他在1978 年还与Larry Rosen创立了GRP 唱片公司,该公司也是数字录音的早期先驱。

《Discover Again》最早在1976年以黑胶唱片形式发行,1991年以CD唱片形式发行,由JVC公司负责CD唱片的母版制作。那么CD唱片的音频源头来自哪里呢?难道是黑胶唱片吗?不是,其实Sheffield Lab公司在当年录制的时候,一边刻碟,还使用开盘机同步录制以作为录音备份。CD唱片的音频源头就是来自备份的磁带录音。

这张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电平偏低,比绝大多数的专辑的电平都要低,所以必须要要调大功放的音量旋钮来听才有足够音量。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音响系统解析度够好,控制力够强,你会发现这个专辑的音响效果非常好,非常的真实,声场也大,乐器的声像呈现鲜活,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来形容,动态范围也大,生气勃勃,而且音箱必须是大口径低音单元的音箱,否则你只能听到沉闷,没劲的声音。

//

连载完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