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段时间我们一起分享了杭州的概况和杭州市民日常参与文化悠闲活动的场馆,一起体验了杭州市民丰富的文娱生活,这周我们再一起细看江浙一带的乐人乐事,今日聚焦浙派古筝的发展历程。

\

    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表演艺术和其他艺术品种一样,很早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音初》篇,在描述我国原始音乐最早形成时就有所谓“东音”、“西音”、“北音”、“秦音”之说。虽然这只是一种史前音乐的传说,但从有据可考的历史来看,在不同方位或地域产生的音乐艺术,形成不同的品种、风格、色彩和流派,乃是不争的事实。以古琴为例,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沈家声”、“祝家声”的派别。至宋代,在浙江地区形成了以郭沔为师祖的“浙派”,其后又有了“绍兴”、“虞山”、“广陵”、“四川”、“诸城”等众多琴派。明清以来的琵琶,先有“南派”、“北派”,后有“浦东派”、“平湖派”、“无锡派”等。同属于中国传统乐器的古筝也不例外,出现了已被大家所公认的所谓五大筝派,即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浙江筝派。作为音乐表演艺术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流派,乃是传统音乐宝贵的遗产,值得总结和推广。

\


    浙派古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传遍全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杭州是一个具有弹筝历史传统的城市。据《白居易集》记载:唐代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有一名随身歌妓,名谢好,善弹筝歌唱,而诗人本身也常以弹筝自娱。唐末五代时杭州已成为文化名城。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宫廷需要用乐时即“追呼市人”、“临时点集”,可知此时宫廷和民间的筝已在杭州广泛流传,筝曲曲目《会群仙》等都被记录在南宋周密所辑的《武林旧事》一书中。明代开始,筝已在各种丝竹乐曲、套曲中被广泛地运用。特别是曾经盛传的杭州滩簧说唱音乐中,筝也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廿年代,杭州出现的国乐研究社,除经常演奏江南民间的丝竹乐外,还演奏弦索十三套等大曲,所用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扬琴、筝等,今天的浙江筝曲就是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乐、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建国后,浙江筝得到空前的发展,其中浙江筝派主要传人王巽之先生的贡献最为突出。

\

    在古筝艺术的五大流派中,浙江筝派相对最年轻,其形成年代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算起,至今还不满半个世纪。这一筝派的创始人王巽之先生创立“摇指”等新的古筝演奏技法,改编创作了一大批筝曲,其中包括他和陆修裳先生合作的《林冲夜奔》以及其女儿王昌元在他的指导下创作的《战台风》等等。相信王巽之先生在作出上述发展筝艺的举措时,并未想到要创立一个什么样的筝派,但王先生的艺术实践证明,他的筝艺不仅在他老帅蒋荫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且又有着不同于其他筝派的创造。于是,浙江筝派的形成得到了筝界的认可,王先生也终于获得了浙江筝派创始人的美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