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00_画板 1.png

01.jpg

音乐获取方式多,播放机往往需要身兼数职

请允许我再把时间点调整到1998年,那时候我家还用着Marantz的CD机,那时候的CD机在功能上都比较单一,都属于本地播放,而且只能播放CD唱片。随着SACD、DVD-Audio这些规格更高的光盘载体先后出现,要么用户需要更换一台(或增加一台)新的播放机,后来又发展到付费音乐下载和网络在线流媒体音乐,那么你可能又需要买一台硬盘播放机,或者带USB接口的D/A转换器再配合电脑播放音乐,还有网络流媒体播放机。对于发烧友来说,自家的音响系统里同时拥有好几款播放机貌似挺正常的,给人的感觉你就是个发烧友当中的资深发烧友。

02.jpg

当然,作为生产厂家自己本身都明白这个问题,他们本身就希望用户不断更新设备,不断买买买。但同时也会考虑到范围更大的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音乐播放机在功能上也开始相应变化,一台播放机往往会整合更多的功能,希望一台机就能播放多种音乐光盘,又能接电脑玩PC HiFi,又有网络接口联网播放在线流媒体音乐,再利用App控制,用户买回去就通过多种途径听歌。所以,当今这些身兼数职的音乐播放器之间的分类界限就变得非常模糊都统称多功能音乐播放器。

03.jpgIFPI(国际唱片协会)在2022年发布的全球音乐报告,这里显示了从1999年到2021年的数据。从数据上来说,网络流媒体音乐(蓝色色条)从2012年之后就飞速增长,而实体音乐(红色色条)从2002年开始持续下滑,直到2020年到达谷底,收益只有43亿美元,2021年又稍稍回升了一点点,达到50亿美元

除了音乐播放机,高清播放机亦是如此,就好像公司用的OPPO UDP-205 4K UHD蓝光机,它本身就是一台非常典型的多功能高清播放机,可以播蓝光、DVD、CD、SACD,也能插硬盘播文件,也有USB Type-B接口连电脑,也有网络接口,可用APP控制,家庭影院和HIFI一台机搞定……还有像Marantz SACD 30n,虽然型号名字上打着SACD的旗号,但从功能介绍上看就是一台不折不扣的多功能音乐播放机。但话说回来,到底当今还有没有功能比较单一的数字音乐播放机呢?当然有!例如,Cambridge Audio(剑桥)AXC35、Naim Audio(名)CD5Si、Luxman D-380这些都是当今还能买到的,功能单一的产品,当然还不止这些产品。

与此同时,播放机内部的DAC芯片对数字音频规格的支持也在跟随提高,PCM从24bit/96kHz,一直调整到24bit/384kHz,DSD从DSD64(1bit/2.8MHz)一直提高DSD256(1bit/11.2MHz)甚至更高。

04.jpg

实体音乐载体依旧是发烧友最爱

老旧的模拟载体再度“翻生”

先看一组数据,这是IFPI(国际唱片协会)在2022年发布的全球音乐报告,这里显示了从1999年到2021年的数据。从数据上来说,网络流媒体音乐(蓝色色条)从2012年之后就飞速增长,而实体音乐(红色色条)从2002年开始持续下滑,直到2020年到达谷底,收益只有43亿美元,2021年又稍稍回升了一点点,达到50亿美元。

其实,实体音乐在如今主要是发烧友群体在消费。以我们自己数据,我们的读者群体范围主要分布在40~50岁,如果把范围再放大一点是35~60岁。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这个年龄层次在刚接触音响的时候就是通过实体唱片方式获取音乐,以先入为主的原则,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发烧生涯中继续保持购买唱片的习惯,而且唱片是可以拿在手上的,总会有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而且使用容易,步骤简单,你要做的事情只是把光盘放进播放机,再按下播放键就可以听音乐了。

在发烧友圈子里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实体唱片莫过于黑胶唱片,其次是盒式录音带,它们都是老式的音乐载体,以纯模拟方式记录声音信息。发烧友认为这种纯模拟的声音载体播放出来的声音听起来要比任何的数字音源更好听,更有人情味。而且听黑胶唱片还需要一台黑胶唱机,而且发烧友使用的黑胶唱机都是唱盘、唱臂、唱头、唱头放大器分开购买,然后自己组装和调校。与此同时,黑胶唱片需要定期清洗保养,这也满足了发烧友喜欢折腾的心态。而盒式录音带是受黑胶唱片的影响才再次走进发烧友的世界。相比起黑胶唱片,盒式录音带的体积更小,使用更方便,价格也比黑胶便宜,更更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模拟音乐载体,符合发烧友追求模拟声的心态,而且门槛更低。发烧友为了听录音带又大量地从二手市场上淘状态好的录音机和原版录音盒带,让一些经典的产品和专辑的二手价也大幅上涨。

各种各样的CD唱片让人眼花缭乱,太卷了!

我记得以前买CD唱片的时候,市面上除了普通的CD唱片外,还有HDCD和XRCD两种类别的CD唱片,存储在CD唱片里面的信息都编码,在回放的时候需要带相应解码(Decode)才会有更好的还原,但这两种CD唱片本身的资源少,而且价格也会比普通CD唱片要贵一点,愿意花钱买得人并不多,后来开发HDCD编/解码技术的Pacific Microsonics公司在2000年被微软公司收购了,而JVC开发的XRCD就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07.jpg

但在今天,如果你到音像城,或者电商平台下搜索一下CD唱片,你会发现目前市面上的CD唱片种类可选择性十分多,可谓五花八门,比如MQA CD、HQCD II、XRCD24(XRCD的后续)、LPCD45、1:1直刻、玻璃CD、蓝光CD、还有各种限量版等等。其实,这里面的HQCD II、LPCD45、1:1直刻、玻璃CD,蓝光CD,还有各种限量版CD唱片,甚至会出现以上同时出现两种的混合体CD,它们都是普通的CD唱片,区别在于压片、母带处理,烧录方式,材质上的区别。其中,售价最贵的是玻璃CD,简直是贵得吓人,至少几千块钱起步,最贵的要上万块钱,但发行量少的可怜,有些玻璃CD专辑甚至只发行一张。虽然在音质上被说得天花龙凤,但给人的感觉就是瞄准有收藏癖,又不缺钱的人。第二贵的是1:1直刻,几百块钱到千块钱左右,做法就是直接用数字音乐文件经过刻录机存储到刻录光盘里面,没有了中间的压碟环节,而蓝光CD就是采用制作蓝光碟的材质来制造CD唱片。而MQA CD跟HDCD、XRCD24在原理上没啥两样,需要你的播放机能支持MQA全解码才能有声音上的改善,不过MQA编/解码技术更多的方向还是在线流媒体音乐方面。可是,MQA出来之后风风火火地推广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也没有太多的成效,而且又相当一部分发行的MQA CD也是用经典录音重新发行的,这对于手上拥有头版CD的发烧友来说可不感兴趣。

不过,唱片公司为了小众的发烧友圈子居然搞出那么多名堂的CD唱片,这未免也太卷了吧!

未完待续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