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25周年纪念2_画板 1 2.png

06.jpg

Hi-Fi功放,从纯粹功放到多功能的融合

翻开我们的创刊号,当时绝大部分的广告都是国产品牌商。当时的国产音响品牌很多,还有针对国产音响品牌而举办的国产影音器材大展,目的就是大力推广国产品牌,而1998年是第四届,在杭州举办。正是因为国产音响在当时得到大力推广,走性价比路线,我父亲也因此买了珠海斯巴克(后来改名为“凯音”)的一款210C合并功放。对比动辄5000~6000块钱人民币起步的欧洲进口产品,210C当时1000多块钱人民币的售价的确很有诱惑力。经过大浪淘沙,当年的这些国产音响品牌倒了一大批,但也成就了一批。例如,凯音、声雅、天逸、惠威、山灵等,如今都是国产知名音响品牌的代名词。

对于进口品牌,由于当年的代理商都在香港,得天独厚的港口和行政区优势,加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代理商将大量的欧洲品牌引进到内地,而且主推的产品都是中低端定位的产品。那个年代的Hi-Fi功放都是很纯粹的音频放大器,里面电路就是模拟音频放大线路,使用简单。发烧友圈子对这些欧洲产品给人的印象是体积小巧,线路设计简单,功率不大,但调音手段有技巧,声音好听,有音乐味。相比之下,日系机型的个头大,里面的零件堆得满满的,标称功率更大,面板上功能也多。例如,会提供高/低音调,左右声道平衡调节等功能,声音没有欧洲机型好听。

那时候大多数发烧友玩音响都是“三件头”配置,也就是CD机+合并功放+音箱,用得起前后级功放的属于高烧友。

07.jpg

至于融入数字音频功能的功放在当时也有这样的产品,只是并不常见,用户接受度不高。而慢慢地,付费音乐下载和在线流媒体音乐兴起,Hi-Fi功放上加入数字音频处理功能逐步地形成常态化。与此同时,数字输入方式也变得多样化,除了同轴和光纤,还提供USB Audio界面,甚至还有蓝牙连接,HDMI连接、在线流媒体播放功能,可以说是把数字播放器和功放合二为一,厂家之所以推出这样的产品,目的有两方面。第一:音响系统变得更简洁,例如,你买的是带流媒体音乐播放功能的合并功放,那你只需要再买一对音箱就完事,从三件头变成两件头,而且有流媒体音乐功能也意味着能用App控制,用户拿着手机就可以选歌,控制音量,符合年轻一代的使用需求。第二:通用性强。你可以拿它来连网、电脑、手机、平板,机顶盒,CD转盘等设备。所以在市场上,有人把这类产品称为“解码功放”。

至于数字音频处理器部分,不同厂家的做法不一样,而绝大部分的厂家都是都是把两部分(数字音频部分和功放部分)做在一起销售,但也有些厂家会把数字音频部分做成一个独立的电路模块卡出售。例如Accuphase,McIntosh、NAD就是如此,它的好处当数字音频部分需要升级的时候只需要换一块电路模块卡就可以了。

08.jpg

异军突起,因理念太超前而不被发烧友认同

刚才我说到“融入数字音频功能的功放在当时也有这样的产品,只是不常见,且用户接受度不高”。这到底是哪个品牌呢?答案就是TacT Audio,也就是后来的Lyngdorf Audio,由音响界资深投资人Perter Lyngdorf创立。在1998年的时候就推出了一款旗舰级功放Millennium,之后又在Millennium的基础上改良,推出了好几款的更新产品,末代型号是Millennium MK IV。

09.jpg

Millennium的理念非常超前,属于功放中的异军。它是一款纯数字功放,只提供数字输入,如果是黑胶玩家还得需要再买一台Millenium ADC才能与Millennium连接。Millennium就是一只能直接驱动音箱的D/A转换器,工作流程是将PCM转成PWM,最后再做D/A后驱动音箱。除了纯数字放大器,TacT Audio还主张房间声学修正,可以增加一台RSC 2.0前级来实现,RSC 2.0内置Room Correction System(后改名为Room Perfect)修正软件,并附带测试麦克风,系统会要求用户在聆听区域的不同位置摆放麦克风,并收集声学数据,再把数据返回系统做修正。

10.jpg

俗话说“跑得太快容易摔死”。尽管TacT Audio在国内曾经做过推广,但却反应平平,发烧友认同程度不高。我想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价格太贵,Millennium本身就不便宜,如果再加上RSC 2.0玩声学修正,一套下来的价格非常昂贵;第二是“数字放大”,因为发烧友对数字功放的印象不好,只要说到数字功放,大家都觉得声音太干净了,缺少味道,同样的价格发烧友会更倾向其他知名品牌的晶体管功放,或电子管功放;第三,操作繁复。如果要使用Room Correction System,那要涉及电脑操作,这对于当年的发烧友来说是挺复杂的,那时候的发烧友玩音响的调整手段无非就是音箱摆位,换换线材之类的,动手能力强的会摩机,但对空间声学问题没什么概念。第四,对比起当时欧美的热门品牌,TacT Audio的知名度很低。

11.jpg

后来TacT Audio分为TacT Audio US和TacT Audio Europe,分别由Boz(Radomir Bozovic)和Perter Lyngdorf所有,负责欧洲和美国市场,大家共享技术。不过,TacT Audio US后来改名为Boz Audio。TacT Audio Europe改名为Lyngdorf Audio,最终变成了两家公司,Boz Audio最重消失。而当今Lyngdorf Audio的纯数字功放都是以一体化设计,一台机里面已经包含了各种数字音频输入界面,还提供模拟输入,以及Room Perfect房间修正软件,但在市场推广方面依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除了Lyngdorf Audio,当今自带房间修正功能的Hi-Fi功放其实也不多见。例如,Yamaha R-N2000A,Arcam SA30,前者使用Yamaha自家的YPAO,后者使用Dirac Live。

12.jpg

耳机及周边产品变得蓬勃

耳机放大器属于一种低功率的音频放大器,在我刚接触音响开始,耳机放大器大多数都是集成在播放机、功放以及各类型的随身听播放器里面。例如,我曾经拥有的Marantz CD63SE CD机,Audiolabs 8000B合并功放都提供一个6.35mm口径的耳机插头,而独立的耳机放大器却很少,并不像今天有那么多的可选产品,既有台式的,也有便携型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大小小的音响厂家也开始推出自己的耳机,耳机放大器,使得耳机在影音市场变得非常蓬勃。音响展也专门预留一个耳机专区专门展示耳机、耳放以及周边产品,甚至还有针对耳机产品而举办的耳机展。

我觉得耳机及周边产品蓬勃,其中一个因为是当今的便携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尤其是智能手机基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捆绑起来,再者就是音乐和电影的获取方式非常容易,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听歌,随时追剧,耳机的需求量就会大大地提高,这就给予了音响厂商一个很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因居住面积越来变小,年轻一代发烧友会优先考虑购买一款高档的耳机在家里听音乐,不会对他人造成噪音骚扰,而高档的耳机就必须有高档耳机放大器对应。

13.jpg


对于台式耳机放大器,当前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是自带D/A转换,甚至流媒体音乐播放,蓝牙连接,还有前级功能(可调整模拟输出的电平),不但可以推耳机,还能接有源一体化音箱,既可以听耳机,又可以听音箱,俗称“解码耳放”。例如,TEAC UD-505,铁三角AT-HA5050H,Simaudio 430HAD。当然也有很纯粹的耳机放大器。例如,Luxman P-750u,Bryston BHA-1就是很纯粹的耳机放大器。其中,Bryston BHA-1是我印象很深的一款耳放,我用它来推搭配Focal Utopia耳机,声音的密度感和控制力相当好。至于便携型耳放就是针对智能手机、平板设计的,外形轻便小巧,方便外出携带。这类耳机放大器都是D/A转换器+耳机放大器的形式出现,再通过USB界面与智能手机(或平板)连接,可以提高音质。

未完待续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