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耳机或耳塞,其独特的物理特性(盖住耳朵或直接深入耳道),天然具有“降噪”(隔绝外界噪音)功效。但是,在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上,或是嘈杂的街头,繁复的噪音依然会“渗透”到耳中,进而影响聆听体验。主动降噪 (ANC,即Active Noise Control或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技术的诞生,可以有效减弱传入耳中的噪音(尤其是低频噪音),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101.JPG

主动降噪并非“新”技术,但真正普及只在近年间

主动降噪技术中所谓的“主动”,就是通过有源器件来实现“降噪”,自然包含了麦克风、ADC、DSP、DAC等现代电子元件。因此我们会认为,这是个非常“新颖”的技术。

其实首个主动降噪专利申请于1936年,拥有者是德国物理学家Paul Lueg。他率先提出了有源噪音控制的概念,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声波相抵消的特性,降低噪音。

102.JPG

Paul Lueg的专利,专利号US2043416A

1953年,Fogel博士获得了直升机降噪专利,开发出首批降噪耳机,用以为飞行员提供主动降噪,确保他们能有效沟通。与此同时,AFRL(空军研究实验室)的项目负责人Willard Meeker决定将耳罩作为听力保护器,创建了首个主动降噪模型,有效频宽50~500Hz,最大衰减(降噪能力)可达20dB。

1978年,旅行途中的Amar G.Bose博士为飞机引擎发出的噪音所困扰,随后展开了消(除)噪(音)研究。不过Bose直到1989年才为商用航班的飞行员推出了首款有源降噪耳机,之后又为美国陆军的战斗车辆乘员开发了相应产品。待真正进入家用市场,则是“千禧年”发布的QC有源消噪耳机。

※ 当时的习惯性称呼,主动降噪耳机被称为“有源降噪/消噪耳机”。

103.JPG

Amar G.Bose博士

主动降噪技术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前者零延迟,但组成元件多、精度要求高、一致性差、调整方式又单一,已逐步淘汰。后者通过调节增益、EQ系数等提升降噪效果,固件更新后还能提高效能,尤其是高集成度单芯片方案涌现后,大大降低成本,体积也跟着“缩水”,不只头戴式耳机,TWS真无线耳机也都有配备,因此成为主流。

正相、反相和相互抵消,主动降噪(ANC)技术原理初探

耳机产业在最近十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智能手机普及,使得人们获取音乐的方式(如音乐App的出现)和聆听音乐的环境变了,尤其是户外、通勤途中产生了巨量音乐欣赏需求。要在嘈杂环境中听(清)音乐(此处无关音质、音色),有两个办法:加大音量来抵御外界干扰,但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以主动降噪技术来降低环境噪音,不仅不用加大音量,还能让用户更专注音频体验。

正相、反相声波的相互抵消

以飞机引擎产生的噪音为例。它通常是振幅恒定的声波,即波峰高度和波谷深度基本是连续的。如果我们同步产生一个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即所谓“反相声波”,那么当两个声波叠加时,彼此就会相互抵消,达成“降噪”的目的。

201.JPG

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实现了相互抵消

对音响发烧友来说,这很容易理解。大家都知道“煲机”,即长时间、大音量播放音乐来加速电子元件和喇叭单元的老化(类似早年汽车的走合期),但这势必会影响家人和邻居的休息。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两个音箱面对面贴合,播放单声道信号,并将其中一个音箱反相连接,即相同的信号,一个正相、一个反相,实现彼此抵消,这样泄漏出来的音量会非常小(理论上是完全不可闻)。

当你坐在飞机或高铁上,主动降噪耳机的麦克风会拾取引擎或铁轨摩擦产生的噪音(当然也包括其它噪音),理论上它的侦测频率范围在100~1000Hz,也有高达3000Hz的(即①噪音收集);采集到的声波交由控制电路处理(ADC-DSP运算-DAC,即②噪音分析);透过扬声器发出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反相声波(即③生成反相声波),最终与原始声波叠加后达成抵消,实现降噪的目的。

前反馈、后反馈和混合降噪

耳机中的主动降噪,分为FeedForward ANC(前反馈降噪)、Feedback  ANC(后反馈降噪)和Hybrid ANC(混合降噪)。

FeedForward ANC配备的麦克风,位于耳机外侧,主要采集外界环境噪音,非常适合中频降噪,比如隔绝一些特定的声音,如语音或交通工具穿梭时产生的噪音,但是它对风啸和偶发噪音降噪效果不佳;Feedback ANC配备的麦克风,则在耳罩内或耳道中(耳塞),它所捕捉到的噪音,其实能更准确反映佩戴者听到的噪音,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一种自我校正机制,主要用来隔绝飞机、火车等发出的嗡嗡声和风啸(偏重于低频)。

202.JPG

FeedForward ANC工作原理图

203.JPG

Feedback ANC工作原理图

Hybrid ANC将前两种降噪方式整合在了一起,集合了两者的优点,包括兼顾中频、低频的降噪。由此,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噪音衰减特性。至于说缺点,那就是成本更高,因为需要更多数量的麦克风和性能更强大的DSP处理芯片。好在越来越多制造商能够提供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诸如Cirrus Logic、高通、Bose、哈曼和Apple。

204.JPG

兼而有之的Hybrid ANC

205.JPG

更进一步!主动降噪的模式选择和自适应ANC

明白了降噪原理,我们来做进一步的解析。无论耳机选择了哪种降噪技术,用户都可以选择打开或关闭这个功能。然而,客观环境是千变万化的,用户对降噪程度的需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看菜吃饭,主动降噪的模式选择

简单的做法,就是通过划分降噪等级提供给用户自行选择。比如Bose的Noise Cancelling 700(700无线消噪耳机),从0~10共有11个等级可供用户选择。可惜,这在今天看来,并非是个“聪明”的举措——因为用户不是专业人士,既不懂也不想懂得每个等级代表的意思!

所以,比较形象或易懂的标识,更受欢迎。以之前测评过的华为FreeBuds Pro 3为例,它有“智慧动态”“轻度”“均衡”和“深度”4组可选。后三者对应的,就分别是安静环境(如办公室)、嘈杂环境和非常嘈杂环境。Sennheiser App上对此提供的选项为最大、抗风、抗压力,其实也是非常直观的。Bowers & Wilkins Px8则有Office、City、Flight的选择,办公室、城市和航班,基本上你一眼就能分析出对应的噪音强度。

301.JPG

华为和Sennheiser提供的模式选择

甩手掌柜,让自适应ANC来“搞定”

思路打开!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允许耳机的降噪系统自行侦测环境音,自动选择合适的降噪算法?这就是所谓的“自适应ANC(Adaptive Noise Control)”。不同品牌会有不同的称呼,比如B&O的“自适应主动降噪(ANC)技术”、Beats的“完全自适应降噪(Pure ANC)”、AirPods的“自适应噪声控制”以及前述华为的“智慧动态”。

现在问题又来了!自适应ANC和前述的主动降噪模式会不会存在冲突?我不敢百分百保证,只能说自己的使用经验。在FreeBuds Pro 3的测评中,我这样说过:“轻度、均衡、深度3种模式,我在不同环境中都刻意选择过,感受它们不同的降噪规模。我觉得,即便是‘轻度’,在更加嘈杂的环境中,它的降噪‘力度’也会随之增加。至少在主观听感上,它并非一成不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自适应ANC也是要和其他配置来协同完成的。今天几乎所有中高端主动降噪耳机,都会要求做贴合度的测试,即根据每个用户耳朵的状态做些有针对性的预设。FreeBuds Pro 3,在正式启用前就有个智能佩戴检测;隶属Masimo集团的Denon,在其PerL系列真无线耳机上更是植入了Masimo ATT自适应声学技术,即通过发出测试音检测耳朵三频敏感度并定制化声音参数。

302.JPG

华为耳塞贴合度与智能佩戴的检测

303.JPG

PerL预先对双耳进行声音参数的定制

通透模式,随时倾听外面的声音

通透模式并非简单的将降噪关闭,它又被称为“环境音增强模式”,目的就是在不取下耳机的前提下,即时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这可以确保用户在室外应用时自身的安全性(比如及时听到汽车的鸣笛声等)。

这一模式在索尼ANC耳机中称为“环境声模式”,AirPods中为“通透”模式,Sennheiser为“透明聆听”,华为则为“透传”。

304.JPG

401.JPG

放牛班,关于主动降噪(ANC)的问答

最后,我们就主动降噪(ANC)技术的常识性、补充性问题做个快答。

主动降噪与被动降噪的区别

如前言中所说,盖住耳朵或深入耳道,是天然的降噪,只是这种以物理方式进行噪音隔绝的做法,被称为被动降噪。被动降噪主要用于高频降噪,因此与主动降噪是个互补关系。被动降噪取决于设计(封闭式/开放式)、皮革耳垫的密封性、耳塞尺寸的大小、头带的夹紧力度等等。

主动降噪技术会降低音质吗?

很遗憾,是的。当主动降噪功能开启后,整体音质确实会有妥协,即使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机型。无论其降噪性能的优劣,都会有损音质。如果你很在意这一点,建议选择一款坚固的、有良好被动隔音设计的耳机。

主动降噪耳机可以抑制所有噪音吗?

噪音是较低频率且持续发声时,降噪效果是稳定的。突发噪音,比如喇叭声、人的尖叫声,仍然会被听到,毕竟最好的ANC技术也无法做到实时创建反相声波。可以这样认为,它们在抵消交通环境中产生的噪音时,最为有效。

ANC与ENC的区别

ENC(Environmental Noise Cancellation,环境降噪技术)是专注通话降噪的技术,它能抑制90%的反向环境噪音,主要应用于语音沟通的场景,比如通话,又比如游戏时玩家的互动场景。这与ANC是两种不同的应用。

主动降噪耳机会耳朵有害吗?

主动降噪不仅不会对耳朵造成伤害,通过滤除噪音还能让用户以更小的音量听清音乐,因此是有益的。对耳鸣患者,降噪耳机可能有助控制症状。我们不排除会有人因为使用耳机出现头晕或头痛现象,这可以通过尝试调低ANC强度来改善。当然,长时间佩戴耳机本身就不是件值得提倡的事。

在户外使用主动降噪耳机要注意什么?

出门戴耳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天性”,但这样做确实有可能妨碍我们识别潜在的危险。如果你在交通繁忙的区域跑步,那么建议打开通透模式,或者避免佩戴耳机。

在美国,诸如Audio Analytic之类的科技公司正在开发ai3这样的声音识别软件,它们将被嵌入到耳机等音频设备中。即使佩戴了主动降噪耳机,当某些声音,如汽车喇叭、警报等响起时,软件识别后会做出提示。不过这项研究还有待于投入实际应用。

除了耳机,主动降噪技术还有哪些应用

新能源车异军突起,令车载音响进入新阶段。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车厂强调Dolby Atmos或沉浸式音效。这个时候,对汽车座舱的三维空间进行主动降噪处理,会有助于音效的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既有发动机噪音、胎噪,还有风噪和外界环境形成的噪音,通过噪音采集、频谱分析,形成反相消噪,同样是主动降噪技术在更大范畴内的应用。

消费电子层面,吸尘器、搅拌机、咖啡机(磨豆机),都会产生各种噪音,如何利用ANC技术实现降噪也是个可以展望的发展空间。

ULT_WEAR_BLACK_SITUATION-LARGE.JPG

ULT_WEAR_FORESTGRAY_SITUATION-LARGE.JPG

ULT_WEAR_WHITE_SITUATION-LARGE.JPG

WH-1000XM5_BLACK_SITUATION_2.JPG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