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00_画板 1.png

01.jpg

DVD年代的家庭影院已经非常疯狂

现在的家庭影院,影像部分是4K UHD,环绕声部分都是三维沉浸式音效(杜比全景声,或DTS:X),7.1声道是标配,甚至还有16声道,32声道的环绕声系统,真是非常疯狂。但家庭影院的疯狂可不是当今的事情,其实DVD当道的年代就已经非常疯狂,而我对家庭影院的认识就是从DVD开始的。到底DVD年代的家庭影院有多疯狂?从产品销售方面,国内最火爆的莫过于CAV和爱浪这两个品牌。它们当年就是主打家庭影院,在销售上创造了音响行业的奇迹,最疯狂的时候专卖店在全国遍地开花。不过,当年的家庭影院对消费者缺乏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而造成不少混乱,家庭影院在当年给人的印象就是劣质的、低端的、嗓门大,低音轰轰响的音响。尤其玩两声道HIFI是音响发烧友,基本瞧不起家庭影院。

当然,顶级产品还是有的。大家知道Proceed这品牌吗?国内的中文名叫“普诗”,当年是Madrigal公司(后被哈曼集团收购,后被三星收购)的品牌,Proceed原本是做HiFi音响,被Madrigal收购后再整合Mark Levinson的放大器,REVEL音箱在市场上推广高级家庭影院。在1999年,Proceed就推出的一款PMDT DVD/CD转盘,售价非常昂贵。它的电路是模块化设计,有音频卡板和视频卡板,实现音视频分离输出,另外还有对应的环绕声解码器/前级和后级。其中,它的PAV/PDSD旗舰解码/前级是分体设计,PAV是多声道前级,PDSD是环绕声解码器,至于后级就是直接拿Mark Levinson的功放换个壳。1999年,Onkyo(安桥)将原本的Integra系列变成独立品牌,做高端影音产品。当年在影音市场上主推的就是家庭影院,先后推出RDV-1 DVD机,RDC-7环绕声解码器/前级,RDA-7七声道后级,后来升级成RDV-1.1、RDC-7.1和RDA-7.1。其中,RDV-1.1和RDC-7.1都提供了HDMI接口,且三款机型都具备THX Ultra认证。另外,日系机型还有DENON、Marantz、Pioneer都在DVD当道的年代推出旗舰机型。这些产品随着蓝光、HD-DVD(已退市)这些容量更大的载体,以及播放机的出现,老一代产品支持不了新的格式,播放不了新的碟片而被淘汰。

06.jpg

高清大战

蓝光获胜,但最终敌不过网络流媒体

2007年,我进入《家庭影院技术》杂志工作,那个时候应该属于DVD往高清/全高清过渡的时期。当时也做过DVD机集体测评,也写过DVD机的评论文章,那时候的DVD机在功能上不仅有HDMI功能,还有倍线器功能,能把480p倍线到720p,1080i输出。同时,国内也陆陆续续冒出生产高清播放机的品牌,它们都用硬盘存储影片的,但高清影片的资源极少,都是一些高清演示片段,这些片段大多数还是720p分辨率的。

07.jpg

至于高清光盘载体方面就开始上演着以索尼为首主导的蓝光与东芝为首主导的HD DVD展开大战,最终蓝光击败了HD DVD,在这场高清大战当中取胜。落败的东芝把HD DVD的技术卖给中国,换了个名字叫CHDVD,后来又改成CBHD,试图用低价方式在市场上推广,但因为缺乏电影厂商的支持而逐渐消失。尽管蓝光获胜,而且在音频和视频方面也做了几番升级。视频从1080p,后因为电影《阿凡达》又增加了3D这个卖点,后来又升级到4K UHD,环绕声方面从Dolby TrueHD,DTS-HD Master Audio升级到Dolby Atmos,DTS:X三维沉浸式音效,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画质。

但事实上蓝光在市场上也没捞到什么好处,主流厂家也并不看好蓝光,所以没有在杂志上投放太多广告。因为蓝光终究还是敌不过成本更低,更便利的网络流媒体。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就好像mp3干掉MD同一个道理,大众市场就是需要平民级的消费,因为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剧情内容,还有获取渠道,以及成本,至于画质和音质是可以妥协的。而且网络流媒体本身的品质也在提高。因为我就是爱奇艺的长期用户,平台上提供的电视剧、电影很多都提供了4K,4K/60p规格,甚至还有HDR优化功能,近年又冒出8K UHD,而音频也有针对性的优化功能可选。但不得不说的是,从DVD到蓝光,从标清发展到高清、全高清,再到4K UHD和8K UHD的过程当中的确对家庭影院产品的更新,还有市场销售产生了推动作用。

未完待续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