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jpg

Blade Two Meta是Blade Two的最新版本。从去年开始,KEF因为有了Meta吸声部件就陆陆续续地在它的高端产品线上应用,从LS50开始,之后是参考系列,然后到两款Blade音箱,同时全新的R系列也即将更新。正是因为KEF更新它的高端产品,所以我从去年年开始就有更多的机会听到KEF的高端产品。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内心总有些矛盾,又期待着惊喜。我记得在一次参考5 Meta演示活动上,一位用老款参考5的发烧友就给了我一些搭配意见,而且还跟我强调,自己玩参考5的效果要比演示活动上的效果还要好,这无疑是给了我一些启发,同时又期待着有更大的惊喜。至于这个更大的惊喜就是这次听Blade Two Meta,所搭配的功放是两台NAD M23以桥接方式变成单声道,一台NAD M23推一只音箱,前级是Classe Audio Delta PRE。

01.jpg

02.jpg Blade Two Meta使用的是加入MAT超材料吸音技术的第十二代Uni-Q同轴喇叭

03.jpg 图左:使用MAT超材料吸音技术的Uni-Q同轴喇叭剖面图,高音喇叭的背部通过背后的导管引入MAT超材料吸音部件后被吸收,从而减少对高音振膜的影响,也降低了失真。而且新一代的Uni-Q同轴喇叭在设计上也做了多处优化

图右:高音喇叭前面的波导器的作用是让高频响应更平滑,图为KEF提供的官方数据

从外形上,Blade Two和Blade Two Meta并没有什么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客户看不到的地方。首先,同轴喇叭部分是背部安装了MAT吸声部件的第12代Uni-Q同轴喇叭。MAT部件通过吸收高音单元的背波从而减少对高音振膜的影响,可以降低失真。其次是对分频器做调整,Blade Two的分频点分别是320Hz和2.4kHz,而到了Blade Two Meta就调整为450Hz和2.2kHz,简单说就是收窄了同轴喇叭的中频重播范围。另外,灵敏度也有调整,Blade Two是90dB(@2.83V/m),Blade Two Meta是86dB(@2.83V/m),稍低于Blade Two。试听时,我把NAD M23的增益设定为“低”,功放的失真更低,然后尽量将Classe Audio Delta PRE前级的音量开大,音控对输入电平的衰减更少,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获到更多的细节,音量要调整到-12dB~-15dB范围,有时候甚至要调整到-10dB才有我认为足够的音量和动态范围。

04.jpg Blade Two Meta的4个低音喇叭分别安装在音箱的左右两侧,这4个低音喇叭是以每2只1组,以背对背形式安装,可以抵消振动,也可以缩小前障板的宽度

为什么这次听Blade Two Meta给了我一次很大的惊喜?它的声音透明感、质感、饱满感是最近听过KEF的高端定位音箱里面表现最好的一次,尤其是中音和高音的表现特别好。听穆特的《穿越星空》专辑,小提琴的声音质感很强烈,声像的呈现鲜活,能用历历在目来形容这种实体感强烈的声像呈现,音色准确,听起来有真实感。Blade Two Meta的细节表现很好,可以很轻松地察觉到小提琴微弱的泛音细节,而且反应快速,播放出来的声音是有灵动感的,有活生感的,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精彩的演绎。听环球音乐在1999年发行的《Timeless 3》专辑,我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When I Need You”。这是歌曲是1970年代的录音,经过重新制作再收录到这张专辑里面。从Blade Two Meta里可以听到录音经过重新制作后,声音的分离度更高,声像的呈现更鲜活,也更透明,录音里面自带的噪音也变得更清晰了,主唱Leo Sayer的声音高亢,而且还充满激情。

05.jpg Blade系列的箱体内部划分几个独立部分,中高音同轴喇叭独立一个空间,两组低音和倒相管各自一个独立空间。另外,底部也有一个独立空间,用于放置另一个分频器,而且倒相管的设计明显下了功夫,让低频能延伸到30Hz(-6dB)

我认为Blade Two Meta更多的是忠于前端,忠于录音的播放,尤其是使用Classe Audio Delta PRE和NAD M23这类追求低失真,低音染的素颜型放大器搭配时,可以让Blade Two Meta更多的是反映录音本身的音色特点,差异实在太明显了。我换上一张1987年发行的托特里尔演奏的《巴赫大提琴组曲》,从Blade Two Meta上面也能听到这张早期CD唱片那种温暖,丰厚的音色。还有EMI发行的斯托科夫斯基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乐》,我同时拥有正价版和FDS系列版,两张唱片一对比,一耳朵就能分辨出是正价版全胜,声音明显更自然,更开放,声场更大。同样地,听莱纳演绎的《巴托克的管弦乐协奏曲》,我也有正价版和Living Stereo版本CD唱片,通过Blade Two Meta作为A/B对比也是正价版的声音更好,Living Stereo版本在重新制作时就抹掉了录音本身自带的微弱噪音,虽然听感变干净,音效变刺激,但缺乏了空间感,听起来并不自然,并不耐听。

06.jpg Blade Two Meta的实测频响曲线,测量时针对同轴喇叭部分远场测量(测试麦克风放置在同轴喇叭正前方50cm距离),而对低音喇叭和倒相管做近场测量,最后合成,受测量环境和设备影响,此参数仅供参考

在低音部分,Blade Two Meta是4个6.5英寸低音喇叭。在设计上,Blade Two Meta的4个低音喇叭以背对背形式安装在音箱的左右两侧。目的有两个:第一,抵消振动。第二,可以缩小前障板的宽度。这4个低音喇叭,上面2只和下面2只都有独立的腔体以及倒相管道。低音喇叭部分的低频延伸大概是60Hz(-3dB)左右,再通过两个经过精确设计的倒相管道,可以让低频延伸到30Hz(-6dB)左右,几乎实现全频播放。Blade Two Meta的低音深沉,清晰,但低音听起来并不是庞大臃肿。我拿出一张明希指挥的《圣桑管风琴协奏曲》的唱片来听,管风琴的声音一出来就已经可以感受到低音的深沉感。听Philips公司在1982年发行的科林戴维斯演绎的《火鸟》,Blade Two Meta就可以让我清晰地听到乐曲开头那些深沉,微弱的低音。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又再说到KEF的另一款高端型号参考5 Meta,它与Blade Two Meta一样是三路六单元设计,低音部分同样是4只6.5英寸低音喇叭,而且分频点的设置都很接近,但参考5 Meta的4个低音喇叭都安装在前障板的。听过参考5 Meta之后,再听Blade Two Meta,它们俩的低音效果听起来不太一样,Blade Two Meta的低音听起来有一种往后延伸的感觉,有空间感的,相反地参考5 Meta的低音就来得更直接。

07.jpg

由于Blade Two Meta的4个低音喇叭安装在左右两侧,KEF在音箱的摆位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它要求音箱距离侧墙要有一定的距离,说明书上的建议是1米以上。至于与后墙之间的距离,KEF的建议是至少有22.5公分,同时音箱也要向聆听区域做一定的Toe-In调整,角度大概是15度,所以Blade Two Meta要求你的房间有较大的宽度。

总结

当初KEF推出Blade系列音箱时,大家对它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件艺术品。其实Blade系列的外形设计源自艺术家Constantin Brancusi创作的《Bird in Space》。而事实上,它们却是采用大量的科学手段所得出的作品。后来,KEF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改良,分别推出Blade One Meta和Blade Two Meta。在多次的试听KEF的高端产品,这次听Blade Two Meta的效果是我个人觉得非常不错的一次,在低失真,低音染功放的搭配下,Blade Two Meta的声音很开放,清晰,透明,快速,准确,可以轻易地察觉到录音里面的细节,音色特性,以及不同唱片版本之间的声音区别,简直就是一耳朵的区别。但我认为在功放搭配上再花点心思,Blade Two Meta的声音重播必然技惊四座!

基本技术参数

●音箱类型:3路6单元低音反射式落地音箱●使用喇叭单元:带MAT超材料吸声技术的第12代5英寸口径Uni-Q同轴喇叭×1、6.5英寸铝膜中低音单元×4●频率响应:30Hz~45kHz(-6dB)、33Hz ~35kHz(±3dB)●分频点:450Hz、2.2kHz●灵敏度:86dB(2.83V/1m)●最大声压级:116dB(1m、粉红噪音)●阻抗:4欧姆(最小3.2欧姆)●尺寸(H×W×D):1461×338×475mm●重量:35.3kg/只

●参考价格:250000元/对●咨询电话:400-930-9301●网址:www.kef.com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