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jpg

在多年前,我在香港传真制作公司多声道音乐制作室里面听了一些在音乐厅、教堂里面录制多声道音乐的演示素材。当时就被交响乐、管风琴的重播效果给震惊了,真实感迎面而来,而且声场巨大,仿佛回到现场一样,这是两声道立体声音响所不能企及的效果。

在家庭环境里,大家都常常使用两声道立体声音响(俗称“Hi-Fi音响”)来欣赏音乐,而非使用多声道音响。当中的原因很复杂。简单来说,这很大程度上受成本、环境、宣传、个人认识所限制。对于多声道音响,大众对它的认识就是家庭影院里面的环绕声音响,用来重现飞机大炮、山洪暴发的震撼音效,跟两声道立体声音响用来欣赏优美音乐的用途不一样。

对于立体声一词,英语叫Stereophonic,或Stereo。基本含义就是“立体、三维”。因此,立体声一词适用于具有两个以上声道或扬声器的音响系统,包括四声道、环绕声以及双耳音响系统。因此,多声道音响本身就是立体声的一种形式。

立体声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追求真实自然的立体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现场声音,并存在的任何自然混响,最终由多个扬声器重现,以尽可能接近现场真实的声音效果。第二种叫人工立体声,或泛立体声,采用多只扬声器重播单声道,通过人为改变发送到每个扬声器的信号相对幅度,从而产生声像定位和移动感,也能实现完整的人造声场效果。由此可见,前者适合用于音乐录制,后者适用于电影音效制作。

从此可以看到,采用多只扬声器重播音乐才能接近现场真实的效果。它的每个声道以及相关的扬声器都能创造了一个独立可定位的声源,而且多个声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也创造了虚拟声源。相比之下,常用的Hi-Fi音响采用两只音箱重放立体声是一个折中选择,对于家庭来说是够用,多声道音响重播才是理想的立体声重放方式。

2001.jpg

2002.jpg

2003.jpg

专题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贝尔实验室,人类对多声道重放探索的起源

第二:细说中置声道

第三:虚拟中置声像和真实中置声像

第四:环绕声道与天空声道

第五:四声道,环绕声道在家用领域上的首次运用

第六:DVD-Audio与SACD,在数字音频载体上再度推广多声道音乐

第七:蓝光时期/音乐文档时期的多声道音乐

第八:部分多声道纯音乐软件&音乐文档下载

第九:结束语

3000.jpg

贝尔实验室,人类对多声道重放探索的起源

在上世纪30年代,贝尔实验室里面的一名物理学家Harvey Fletcher以及多位工程师着手研究立体声录音和重播技术。方法是先假定要采用数量很多的麦克风来采集声音,然后采用数量很多的扬声器来重播。做法就是在管弦乐队前面排成一排麦克风阵列,一共使用了80多个麦克风,每个麦克风的信息馈送到一个对应的扬声器,而扬声器放置在另一个独立的听音室的相同位置(与相应麦克风的摆放位置),从而复制这个阵列波。至于反射声并不采集,因为听音室里面本身也有混响。然后凭借实际经验而研究了简化的可能性。最后他们得到的结论是,使用两个声道重播可以被单一个听众接受,但如果是一群听众,至少需要三个声道,即前置左、中、右声道,于是就有了贝尔三声道立体声系统。正因为这项研究,物理学家Harvey Fletcher被称为“立体声之父”。

在1933年,贝尔实验室演示了三声道立体声系统,通过电话线将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奏从费城现场传输到华盛顿特区的宪法大厅。到了1938年,贝尔实验室将三声道立体声系统进一步扩展了声道数量,后来就应该用迪士尼电影《幻想曲》里面,也就是Fantasound。

在1940年,贝尔实验室的三声道立体声系统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演示,使用了三只巨大的扬声器,三个声道的声音采用光学录音方式分别记录在电影胶片的三条声轨里,第四条轨道用于控制音量大小,以增强动态范围。根据历史上一份报告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高达100分贝,效果让听众着迷,甚至还有点让人害怕,原因是声音实在太大了。而当时出席演示活动的还有著名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他评论到“因为声音太大而缺乏音乐感”。

3001.jpg

物理学家Harvey Fletcher,被誉为“立体声之父”

3002.jpg

Fantasound音响系统前方使用的3只巨大的扬声器

3003.jpg

Fantasound音响系统的安装,这是安装在剧院四周的环绕声扬声器

//

未完待续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